短文兩篇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答案:指面對困難與無奈時,要調整好心態,表現出勇氣與坦然,給自己以鼓勵。
課后練習答案:
第一題: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我國唐代開始有了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到了宋代有了高度發展。北宋慶歷年間,畢昇發明了活字版印刷術,比雕版印刷經濟方便。這是我國及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后來流傳到亞洲和歐洲各國,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和交流。
王叔遠將“長曾不盈寸”的核桃雕刻成精致的核舟,核舟上雕有“各具情態”的五個人,還雕刻了八扇可開可閉的窗子,雕刻了船篷、船槳、火爐、水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刻的字有三十四個,甚至念珠上的珠子也歷歷可數。在如此小的桃核上,竟能雕刻出如此之多之精的人、物和字,足見其技藝之“靈怪”。
至于談最深的一點感受,要暢所欲言。“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從這兩篇短文可見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及對世界文明所作出的貢獻,要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為進一步振興我們的祖國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第二題:1、唐人尚未盛為之(做)2、已后典籍皆為板本(是)3、又為活板(發明)4、每字為一印7(刻)5、滿鐵范為一板(成為)6、未為簡易(算是)7、則極為神速(算是)8、每韻為一貼(做)9、不以木為之者(刻制、制作)10、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被)11、為宮室、器皿、人物(雕刻)12、中軒敞者為艙(是)13、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是)14、為人五;為窗八;為蒻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為字共三十有四(刻)
15、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刻、刻制)
第三題:1、板:同“版”,用雕版。盛:大規模地。2、訖:終了,完畢。火:用火燒。3、以:用,拿。范:框子4、旋:隨即,立刻。5、罔不:無不,沒有不,都。6、奇(jī)零數。7、比:靠近。8、簡:挑選。
第四題:1中的“如”和8中的“若”是同義詞,意思是“像,如同”。
2中的“冒”和5中的“覆”是同義詞,意思是“蓋”。
3中的“持”和6中的“執”是同義詞,意思是“拿、握”。
4中的“平”和7中的“夷”是同義詞,意思是“平坦,無凹凸”。
第五題:略。
譯文:《活板》用雕版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這么做。五代的時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經,以后的經典文獻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慶歷年間,有個叫畢昇的平民,又發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銅錢的邊緣似的,每個字刻一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先設置一塊鐵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著紙灰一類東西覆蓋好。想要印刷,就把一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面,便在鐵框內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滿了一鐵框就成為一塊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鐵板上的藥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樣平。如果只印三兩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幾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速。通常是做兩塊鐵板,這一塊在印刷,那一塊已另外在排字了,這塊印刷才完,第二塊板已準備好了,兩塊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時間就能完成。每一個字都有好幾個印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印模,用來準備同一版內有重復的字。不用時,就用紙條給它們作標志,(按照字的韻部分類)每一個韻部做一個標簽,用木格子把它們貯存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隨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一會兒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為木料的紋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會和藥物粘在一起,(拆板時)拿不下來,不像用膠泥燒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藥物熔化,用手輕輕一撣,那些字模就會自己掉下來,一點也不會被藥物弄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