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會》八下18
云南的歌會
南昌鐵路第一中學 李琴老師
教學目的:
1.理解積累文中詞語,品味語言
2.把握文意,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云南民歌的特色,培養學生對自然、對人、對生活、對藝術的熱愛贊美之情。
教學重點:把握文意,領會云南歌會的美。
教學難點:體會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讀懂作者寄寓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課:
談話導課。
學生欣賞云南原生態民歌,體會云南民歌的美。
二、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煥。京派小說代表人物,苗族,湖南鳳凰人。在散文小說創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海外將沈從文排在魯迅之后的中國最杰出的小說家及文學大師的行列。他的語言淳樸自然、雅俗共賞。
代表作有小說《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三、生字詞:
注音
蹲(dūn)踞(jù) 酬(chóu)和(hé) 熹(xī)微 龍吟鳳噦(huì)
迤(yǐ)西 柞(zuò)木 箍(gū) 桶 忌諱(huì) 譬(pì)喻
解釋:
蹲踞:兩腿彎曲,坐著或像坐著的樣子。
酬和:用詩詞應答。
譬喻:打比方。
熹微:形容陽不強。(多指清晨的)
即物起興:開頭先詠他物起興抒情,起興,指先言他揚以觸發聯想,誘發文思。
引經據典:引用經典中的語句或故事,來說道理或抒情達意。
悠游自在:從容移動,不受拘束。
龍吟鳳噦:傳說中的神奇聲音。
生面別開:別外開創新的局面或新的形式。生面:新在面目。
四、整體感知:
學生大聲自由朗讀課文,找出文中所描寫的三個場景,試著給它加小標題。
五、分析文本、品味語言
(一)山野賽歌
1、 起小標題(提示:地點的形式);
2、 你覺得山野對歌美的哪里?作者分別從哪幾方面表現年輕女子的美,你能用一詞來概括嗎?
3、 作者為什么花那么多筆墨來描寫這唱歌女子,有何目的?
(二)山路走歌
1、 起小標題(地點加形式)
2、 作者寫了一路上的哪些自然景物?
3、 作者為什么花那么筆墨描寫這一路上的美景呢?
4、 趕馬女孩子的歌聲美在哪里?(淳樸本色)
(三)鄉村傳歌
1、 起小標題(地點加形式)
2、 “金滿斗會”由誰來傳歌?傳些什么內容?
3、 作者是怎樣評價這盛會中動人的歌聲?
4、 “十年難逢金滿斗”的難得在哪里?
(四)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大聲朗讀,并說出理由。
(體會作者樸素、自然的語言)
六、體會云南民歌特點
學生根據三個場景從中找出云南民歌的特點,并分小組討論。
原生態 即興歌唱 形式多樣
生活氣息 生動活潑
淳樸本色 世代相傳
七、拓展
課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謠,分小組進行交流,看哪些屬于“見景生情,即物起興。”哪些屬于“用提問方法,等待對方解答”……
例:“見景生情,即物起興”類
藍花花
青線線那個藍線線,藍個英英采,
生下一個藍花花,實實在愛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