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教學設計
但文章下面又寫了“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開門之際門框和鉸鏈也會“奏樂”,“用一只手指的指尖,敲著一只杯子的杯口”,也能發(fā)出清脆的響聲,還有昆蟲與鳥雀相比,發(fā)聲的原理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這個人原有的聲學知識完全不能用來解釋昆蟲的發(fā)聲原理,他更有了無知之感。漸漸地,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樣的樂器,對聲音的認識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這時,他以為自己無所不曉了,可他捉到一只蟑后,卻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無知和愕然之中”,可見知識愈多,愈顯無知,愈加驚愕。這個人研究蟑發(fā)聲的方法,但一切方法都不能影響蟑的發(fā)聲,充分表明蟑的發(fā)聲是一個無法解開的謎,于是,“他感到自己的知識太貧乏了”,他認為自己只是知道“某些”發(fā)聲方法,而不知的方法卻有“上百種”之多。已知的太少,未知的太多,隨著已知部分的增加,未知部分也進一步增大。全段文字,一次次寫他知識的增加,一次次轉折開去寫他愈感自己的無知。
六、討論探究
(一)第二自然段與第三自然段的語言表達方式有什么不同?它們都是為了說明一個什么道理?
明確:第二段是敘述和描寫,第三段是議論,都是為了說明: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
(二)事實論據(jù)
1、本段中寫了哪些樂音?講到了哪些發(fā)聲原理?
明確:鳥兒的叫聲。牧童的笛聲。小提琴演奏聲。門樞和鉸鏈的摩擦聲。指尖敲杯子的杯口。黃蜂、蚊子、蒼蠅靠翅膀的快速振動發(fā)聲,蟋蟀用振翅而非氣息發(fā)聲,風琴、喇叭、笛子、弦樂器、含在嘴里吹奏的鐵簧片。靠氣息發(fā)聲,靠翅膀快速振動發(fā)聲到以口腔作為共鳴體,以氣息作為聲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
2、文中的“這個人”知道的發(fā)聲方法越多,他對聲音的認識高度就越高,但他為什么遇見新問題時,會感到前所未有的無知和愕然?
明確:人們的知識是有限的。
3、現(xiàn)實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發(fā)聲方法?
明確:吹口哨、吹樹葉。 (只要符合題意即可。)
4、本文運用這個事例有什么好處?
明確:使文章通俗生動而又寓意深刻。
七、能力訓練
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的理解。
八、總結歸納
本文以人類對聲音和樂音的知識愈多而又愈感無知的情況為據(jù),說明了人類的知識是有限的,勉勵人們不斷探索未知的世界,揭開事物愈來愈多的隱秘。
九、布置作業(yè)
寫一篇隨筆,談談你學完這篇課文的感受。
附:板書設計
《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
伽利略
知識淺薄者夸夸其談,知識豐富者優(yōu)柔寡斷。
表明知識愈多愈感自己無知。 我們的知識有限
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類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