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鐵騎兵
第3課 鐵騎兵【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故事情節; 準確認讀文中字詞。
2.能力目標:分析文中的幾個懸念及表達效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并學習八路軍不畏艱苦、靈活應戰的作風。
【教學要點】
重點:文中的懸念及表達效果;語化的語言特色。
難點:學生可能會覺得文中所寫的幾個騎兵打亂敵人作戰部署的偶然性較大,在教學時要加以分析。
【教學設想】
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先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入手,讓學生講述歷史上以多勝少的戰例,然后讓學生熟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脈絡,最后針對楊朔散文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結構和語言特點。
【教學步驟】
三課時
第一課時(總第8課時)
【導入新課】
大家平時愛看戰爭影片,聽戰爭故事嗎?
很好。戰爭的雙方如果人數懸殊,勝負便不言而喻,特別是在過去軍事科技不是很發達的時代,雙方對陣,人數便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你們認為是這樣嗎?哦,歷史上發生過以少勝多,以弱克強的戰例嗎?看來大家課外都搜集了不少資料,這點很好。白居易說過,“輕騎突出刀槍鳴。”騎兵,是陸軍的一種兵種。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向我們講述的便是抗日戰爭時期一支英雄而神奇的隊伍——鐵騎兵的故事。八路軍的一個騎兵班,竟打亂了敵人的作戰部署,這件事情是怎樣發生的呢?好,下面我們就來進入課文學習。(板書課題)
【新課探究】
一、介紹文章背景及作者簡介
1.簡介作者
提問:作者是誰?有哪位同學來介紹一下?(檢查預習情況)
(附:楊朔(1913-1968),現代散文作家。原名楊毓(王晉),字瑩叔,山東蓬萊人。1937年參加革命,開始文藝創作。1939年到華北抗日根據地訪問,后留在山西八路軍總部做文宣工作。這期間的創作輯入《潼關之夜》、《鐵騎兵》。1956年后,主要致力于散文創作,有《荔枝蜜》、《茶花賦》、《香山紅葉》、《雪浪花》等優秀文章稱譽文壇。)
2.介紹寫作背景
同學們,“抗戰八年”這個詞你聽過嗎?有誰來談談“抗戰八年”是怎么一回事?你心目中的抗日英雄是什么樣子呢?
(附:1937.7——1938:戰略防御階段;1938——1943:戰略相持階段,日本誘降國民黨,對共產黨則實行“三光”政策,進行大掃蕩。1945.8日本投降。)1938年底,日本妄圖“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計劃破產后,改變戰略方針,對國民政府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轉而把主要兵力用于進攻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
1940年8月,為粉碎日軍的“囚籠政策”,八路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出動100多個團、約20萬兵力,在綿延5000里長的戰線上,對華北日偽軍展開以破壞鐵路、攻襲據點為主的大規模反擊戰。這就是威震中外的“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歷時三個半月,共進行大小戰斗1800余次,殲滅日偽軍2.5萬余人,破壞鐵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繳獲大批武器和軍用物資,牽制了日軍對西北、西南的進攻,遏制了國民黨內的投向妥協傾向,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威。毛澤東致電彭德懷說:“百團大戰真是令人興奮!敝斓轮赋觯骸鞍賵F大戰加強了全國同胞的偉大勝利信心,促進了全國團結,帶有全國性的偉大戰略意義!
艱苦的反“掃蕩”:
日軍對華北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的統計(1941~1942年):使用兵力在1000人以上者174次。其中1萬人以上到7萬人以下者30次。使用總兵力達83萬人次!皰呤帯睍r間最長的三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