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鐵騎兵
這一個班的戰士雖然與大部隊失去了聯系,但是他們仍然可以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給敵人制造了極大的麻煩。簡簡單單的一招兒聲東擊西,極大的刺激了敵人的神經。被迫停止了對“雁北”地區的“大掃蕩”,證明了我們戰士的靈活與主動,更證明了敵人的心虛與愚蠢。
三、寫作特色
1.篇幅不長,卻懸念橫生,扣人心弦
文章一上來就設置了懸念:一個班的八路軍戰士“離開大隊,單獨活動”。此時的雁門關外,寒風凜冽,大雪紛飛。身處敵境的這一班騎兵,在惡劣的天氣下和險惡的環境中,將遇到哪些危險?他們能否找到大部隊?吸引讀者迫不及待地看下去。課文第二部分寫八路軍騎兵在敵后的游擊活動,作者又設置了種種懸念。先是寫日寇開始了秋季“掃蕩”,“他們只好朝北去,接連十幾天,走的全是不熟悉的地方”,進一步突出了騎兵班戰士面臨的困難和危險,令讀者為他們捏一把汗。接著寫騎兵們夜渡大河,作者又推出一個個懸念:這河是什么河?這城是什么城?這些懸念的設置,既使故事情節曲折動人,又凸現了騎兵們艱苦轉戰敵后的精神風貌,并為下面情節的發展(戰士們打槍襲擾敵人)作了鋪墊。課文最后讓這些懸念一一解開:騎兵們轉戰幾百里,不但毫發未損,“平平安安地轉回根據地,尋到了大隊”,而且意外地打擾了敵人的軍事部署,迫使敵人停止了“掃蕩”。
2.語氣舒緩、親切,如話家常
語言簡潔平俗是楊朔散文的一大特點,本文也因襲了這種語言風格。語氣舒緩、親切,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全文沒有一處的詞語難于理解,大多采用老百姓的通俗語言敘述,使語言風格更接近生活,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生活。
四、練習設計
1.組織學生討論,解決課后思考與練習一。
從敵我兩方面來分析為什么我軍的一班騎兵竟能打亂敵人軍事部署。
從我方情況看:首先是我們廣大的戰士懷有堅定不移的革命勝利的信心,具有英勇無畏的革命犧牲精神,因此,戰士們即便是掉了隊了,也能夠不畏艱苦、堅持斗爭;同時,因為戰士們不僅勇敢而且機智,所以能“巧妙的甩開了追擊的敵人”,轉戰敵后,在特殊的情況下能正確的分析形勢,做出果斷的決定,用游擊戰術襲擊敵人。其次是離不開人民的大力支持,這一點從課文中農民同志的熱情可見一斑。
從敵方情況看:深陷在中華民族解放戰爭的汪洋之中的日本侵略軍,日本侵略者雖然看似強大,但是,其本質是虛弱的。可謂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所以,我騎兵們能平安地轉回根據地尋到大隊。
2.本文的標題為什么是鐵騎兵呢?相信大家通過本課的學習,應該有自己的理解了吧。
抽學生回答,歸納總結。積極思考。
生:“鐵”字表明了我軍的頑強和難 以戰勝。
生:“鐵”說明我軍有鐵打的身軀和意志,不管環境多么艱苦,都不會屈服。
3.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騎后們明明只是朝著城中放了一排馬槍,為什么第二天包頭的百姓紛紛傳說八路軍有一團人來攻城,并且“差一點把城攻破”?教師可引導學生對這一現象作分析。
4.找出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
(1)沒日殞落懸崖勒馬冥思苦想
(2)香消玉殞婷婷玉立斗轉星移宿營
(3)搔亂斗膽猶豫不決戰戰兢兢
(4)天馬行空恪守部署凌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