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鐵騎兵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疏通字詞障
需要掌握的字的讀音
軌道(guǐ) 隕落(yǔn luò) 矮漢子(ǎi) 左腮(sāi)
臉頰(jiá) 騷亂(sāo) 擲彈筒(zhì) 搗毀(huǐ)
老巢(cháo) 宿營(sù)
2.詞語積累
重陽:指農歷九月初九。
漢奸:原指漢族的敗類,后泛指投靠侵略者、出賣國家民族利益的中華民族的敗類。
隔斷:切斷。
軌道:星辰在太空運行的路線。
隕落:這里指星體從高空掉下來。
掃蕩:原指用武力或其他的手段肅清敵人、,這里專指日寇在中國淪陷區實行的“三光”政策(燒光、搶光、殺光)。
宿營:軍隊在行軍或戰斗以后住宿。
勒轉:勒緊韁繩調轉馬頭。
抽動:來回收縮。
騷亂:紛擾不安。
搗毀:砸壞、破壞器物。
老巢:老窩兒,根據地
毫不遲疑:一點都不猶豫。
沒:課文中指河里的水漫過。
擲:扔,投。
3.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⑴這篇文章的體裁是什么?
⑵寫了什么人?
⑶寫了什么事?
⑷“鐵”是什么意思?
4.讓學生閱讀課文,了解故事的發生、經過和結果。
(抽學生復述課文;并請學生講述故事的發生、經過和結果,注意情節的完整性。)
起因:掉隊——打游擊
經過:夜渡河水——水深未能過去(第二日才知是黃河)——發現敵城——朝城中放了一排馬輪(第二日才知此城是包頭)
結果:打亂敵人軍事部署,并找到了大隊
第二課時(總第9課時)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內容導入。
【新課探究】
一、找出文眼。理清脈絡。思考:
1.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結構美的集中表現,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脫離軌道,就會隕落,八路軍掉隊了,卻能主動打游擊”。
2.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并將其板書。(見板書)
3.分析本文的結構特點。
(1)本文開篇就寫在大部隊行進的途中,有一班騎兵掉隊了,這就留下了一個懸念:這班掉隊的騎兵命運如何?接著寫騎兵偶然來到了一條河邊,準備渡河卻發現水很深,于是放棄了,這又有了一個懸念:這到底是條什么河?后來騎兵發現了一座城,便靈機二動朝城中放了-排馬槍,引起了騷亂,這到底是座什么城呢,他們放槍會造什么后果?這幾處懸念讓讀者欲罷不能,充分顯示了楊朔的寫作功夫。
這篇散文的構思有什么特點?(懸念迭起)
(2)設置了哪些懸念?找到有關文字,有感情朗讀后進行歸納。
離開大隊、偬鞖鈵毫印…h境險惡 單獨行動
②秋季掃蕩 形勢危急
、垡苟牲S河 爬上山頭
(3)解開了這些懸念嗎?(毫發未損 粉碎掃蕩)
(4)設置這些懸念產生了怎樣的表達效果?(使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凸現人物精神風貌,為故事情節的發展作好鋪墊,散文結構顯得精巧,而人尋味,令讀者興趣盎然。)
二、 研讀課文。
討論:1.為什么八路軍的一個騎兵班,竟能打亂敵人部署,迫使日寇停止“掃蕩”?試從敵我兩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相應的句子進行說明。討論回答后,形成如下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