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課堂實錄
師:很好,通過大家的換字品讀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本文的用語之妙,可謂“增一字則多,減一字則少,換一字則意境全無”《愛蓮說》不愧是千古名篇
師:本文是寫蓮花的,可是作者卻在文中不惜筆墨的寫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愛這兩種花的人,這樣寫有何用意?
生1:寫另外的兩種花是為了襯托蓮花
生2:寫著兩種花是為了寫兩種人,就像作者寫蓮花是為了寫君子一樣,寫菊花是要寫像菊花一樣的隱逸者,寫牡丹是要寫像像它一樣的世人,用這兩種人來襯托作者
師:那老師想知道作者想要襯托什么?
生3:作者是想用這兩種人來襯托作者的君子般的美德
師:你的回答語言不嚴密,能用人來襯托美德嗎?
生3:我知道了,應該是用這兩種人的生活態度來襯托作者的態度和追求
生4:我覺得還應該再具體一些,我認為作者是用陶淵明追求隱逸和世人追求富貴的生活態度來襯托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的生活態度
師:經過大家的討論,我們的理解確實深刻了那大家看看同樣是襯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生:陶淵明是對作者的正襯,世人是對作者的反襯
師:很好其實作者寫三種花的目的是要寫三種人,是要再現他們的不同的人生態度和追求,最終表明作者周敦頤對于自己人生的一種態度和志向,這種寫作手法是我們以前沒有接觸過的,叫做“托物言志”你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作者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是什么?
生:所托之物是蓮花,所言之志是作者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生2:老師我想問一下本文有沒有借物喻人的手法?
師:你問的很好,大家齊讀一下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思考有沒有借物喻人
生:齊讀第二段兩遍
師:大家說有沒有?
生:我認為有,因為第二段前半部分作者用了三個比喻句,分別把三種花比作了三種人,由此可見本文肯定有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師:很好,大家還有異議嗎?如果沒有,老師想問問大家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個“噫”字,它的含義是“表示嘆息”,結合后面語句,你認為其中包含了哪幾種不同的情感?來讓我們齊讀第二段,體會不同的情感
生:齊讀第二段兩遍
師:大家可以自由討論,交流感受
生1:我覺得其中包含了對陶淵明和世人的不滿,以及對自己的贊揚(生笑)
師:看來你覺得周敦頤在自夸了你們笑,是否表示有不同意見?
生2:我覺得作者對陶淵明和世人的情感不是一樣的對陶淵明是不滿,對世人是恨。
生3:我認為對陶淵明是贊賞,對世人是厭惡,對自己是一種孤獨
生4:如果作者贊賞陶淵明,為什不愛菊花,卻獨愛蓮花所以作者對陶淵明不是贊賞,只能是同情和理解
師:看來我們對問題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了,大家想想作者不欣賞陶淵明的哪一點?
生:我想應該是不欣賞他逃避現實的態度,陶淵明一生追求隱逸,而作者雖然也看不慣官場黑暗,但是作者仍然積極做官,力求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為一方百姓做貢獻,所以不逃避現實的作者對于陶淵明只能是一種理解和惋惜
師:很好,其實作者確實對陶淵明飽含著一種惋惜之情,作者在心中說道:陶淵明是個多么正直的人,也一定是個好官,但是可以他在黑暗的官場面前選擇了逃避,而沒有選擇勇往直前大家想想是不是這種情感而對于世人痛恨似乎有些重,厭惡更為準確一些那么對于愛蓮者到底是什么情感呢?我們不妨再來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