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敬業與樂業教學設計
敬業與樂業梁啟超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的中心論點,了解"敬業"與"樂業"的重要,以及怎樣才能做到敬業與樂業。
2.學習這篇演講詞論證條理清晰,論據生動有力的特點。
3.體會語言表達通俗淺顯、準確周密,生動有力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1.對“敬業與樂業”精神的真切領悟與質疑問難。
2.理解這篇講演詞的結構安排,體會層次分明、條理清晰的特點。
3.理解文章應用的材料和列舉的事例。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待學習的態度,引入課文《敬業與樂業》。
二、簡介作者
梁啟超(1873-1929),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清光緒舉人。和其師康有為一起,倡導變法維新,并稱"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經濟、哲學、歷史、語言、宗教及文化藝術、文字音韻等。其著作編為《飲冰室合集》。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朗讀,討論文章結構,理清思路。
明確:課文共七段,總體結構是"總一分一總"式:開頭總起全篇;然后分別論述敬業和樂業,兩個分論點平行并列;最后總結全篇。條理清晰,綱舉目張。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論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論述敬業和樂業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總結全篇,勉勵人敬業樂業。
四、學習課文內容
(一)學習第一部分。
思考:講演詞開頭交代題目的來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話揭示了全篇論述的中心?
明確:文章開頭先交代題目的來源,用意在于說明題目雖然來源于古籍《禮記》和《老子》里的兩句話,但跟原文語句的本意不同,是"斷章取義"造出來的。這樣交代既可避免聽者把題目和《禮記》、《老子》里面語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顯示出論述的科學性,講演的趣味性;同時,提出題目來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論述要點,使聽者對講演的綱目有一個大致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