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教案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總計核舟上的人、物的項目和數目,以贊嘆核舟的藝術技巧結束全文。總—分─總的結構方式。分說部分按空間順序寫。 4.提問: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優點?講解:這篇文章有四大優點:簡練精致,形象逼真,層次分明,重點明確。(詳見“教學設想”)5.中心文章細致地說明了“核舟”構思巧妙,雕刻精細的特點,贊美了藝人的高超技藝,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四、布置作業1.背誦默寫2—4段。2.研討與練習第四題。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在教學時要求幾名學生上臺表演較為成功,活躍了課堂氣氛,這給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學增添了一些色彩。學生對說明文的一些知識,如說明順序、結構方式等把握得不夠好。24 大道之行也教學目標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3.背誦并默寫全文;4.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5.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6.聯系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教學重點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教學難點1.聯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2.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探究創新法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一、導語全班同學齊背《桃花源記》……那個美、樂、奇的世界大家還記得吧,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也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板書文題)二、朗讀課文,粗知文意1.教師播放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2.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難,小組自行解答。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用作動詞,以……為親,以……為子,分別譯為“奉養”“撫養”)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3.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具體指導朗讀。(1)提問:全文文字,共5句話,根據文意,可以分為幾層?學生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2)教師分層指導朗讀。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應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的“人”“使老有所終……”中的“使”,這些字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