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導學案
⑤ 是故謀閉而不興 ( ) ⑥ 力惡其不出于身也 ( )
2、翻譯下列句子
①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② 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3請談談你是怎樣理解“天下為公”的。
4、“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5、“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請舉例說明。
【拓展提升】
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然后選小組長為本組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教(學)反思】
二五 杜甫詩三首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
2、了解三首詩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準確流暢地背誦這三首詩。
3、體會三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了解每首詩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每首詩的思想感情。
2.初步鑒賞品味詩歌的美點。
3.把握詩的景與情、事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學習難點】
1.透過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蘊藉的詩意。
2.初步掌握一些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法,并體悟其表達效果。
【知識鏈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后人稱他杜少陵。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曾做過奉天縣令。這樣一個家庭給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這些詩篇像一面鏡子,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自唐以來,他的詩歌即被公認為“詩史”,詩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詩宗,被尊為“詩圣”。
2、相關資料
(一)讀書和壯游時期。杜甫七歲即能作詩文,十五歲時便在文壇上初露頭角。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個時期的生活和創作,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調。如《望岳》一詩表現了他青年時代的氣概和抱負,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戰亂流離時期。這是其現實主義詩歌發展時期。在短短兩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亂,他攜家和人民一道受凍挨餓,避難流亡,卷進了生活的底層。在淪陷區,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脫賊后,又屢遭肅宗貶斥。災難的時代,震撼著詩人的心靈,使他寫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愛國思想的不朽詩篇,并達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峰。
【自主學習】
詩歌學習方法指導:想像形象、把握物境;體驗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蘊,把握意境。
1、(1)播放三首詩的配樂朗誦磁帶,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指名學生朗讀,其余同學點評。
2.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要求學生從文字到內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詩歌,可設置思考題啟發和幫助學生理解,小到一個詞的詞義,大到這首詩的整體內容。學生將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表達出來,學生之間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詩意。
3.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要求學生邊聽邊想,想像詩歌描繪的畫面,體會詩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