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獲獎教案(通用3篇)
藤野先生獲獎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品析體現先生品質的關鍵語句,體會特殊時期難能可貴的真情;
2、抓住重要事件和關鍵信息點,理解特定背景下藤野先生的“偉大”。
【教學重點】
知藤野其事,品先生其人
【教學難點】
理解藤野先生平凡中的“偉大”
【教學思路】
總體思想:走近一位恩師——感受一份深情——體味一段境遇——銘記一份感動
一、感念恩師,引發回憶(3’)
由魯迅敬重的三位老師的話題導入,出示課文中37段中的句子:
“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知道。”
在魯迅先生筆下這位“最使我感激”的、偉大的老師是哪一位呢?其“偉大”從何體現的?引入課題。
二、走近先生,評其印象(5’)
人的第一印象最為深刻,20年來藤野先生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如昨。請同學們讀一讀有關文段,說說藤野先生留給作者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樣的?
生讀6—9、38段,抓住藤野先生外貌、聲調品析:不修邊幅、生活儉樸。
三、了解先生,感受人品(15’)
從相識、相處到相離,藤野先生在魯迅心中的形象逐漸高大起來。請細讀課文,看作者選取了那幾件事,體現了先生怎樣的品格?
讀文字,品語言,說見解。以“讀 ,我看到一個 的藤野先生”的句式來分析人物形象。
——添改講義:一絲不茍,誨人不倦
——糾正解破圖:嚴謹治學,循循善誘
——關心解剖實習:無微不至,真摯誠懇
——了解女人裹腳:善良,求實
思考:關于藤野先生這些瑣事,用“偉大”是否恰當?
——什么叫“偉大”?學生類比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的老師,進一步探究魯迅評價藤野先生“偉大”的原因。
四、惜別先生,思其偉大(12’)
作者是在怎樣的特定背景中去寫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或哪些細節)進一步凸顯了藤野先生的“偉大”?
跳讀,抓關鍵信息,對照“我”當時的生存、精神困境與藤野先生對“我”的態度,;領略先生偉大的人格魅力和人性光輝。
生討論(同桌交流),師點撥指導。學生談到即可,不展開探討,例如學生可結合如下方面說(不一一詳說,點到即可):
——清國留學生的現狀
——在仙臺的“優待”
——匿名信事件
——看電影事件
重點引導學生品析“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
弱國愚民:棄醫從文(將先生與“我”,放在我的精神成長史來看!)
人情的暖意→人性的光輝(正直,熱忱,沒有民族偏見)
【師生帶著感情再讀37段:“但不知怎地,……”讀文末最后幾句話:“每當夜間疲倦……”】
五、緬懷先生,抒寫心語(5’)
設想一:為藤野先生授予“中日友好獎”,寫頒獎詞
(頒獎詞示例):格桑德吉:懸崖邊上的護夢人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區墨脫縣幫辛鄉小學的一名教師。 20__年,格桑德吉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畢業之后她并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選擇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
【頒獎詞】不想讓鄉親的夢,跌落于懸崖,門巴的女兒執意要回到家鄉。堅守在雪山、河流之間,把知識一點點注入一個個鄉村。她用一顆心,脈動一群人的心,用一點光,點亮山間更多的燈火。
設想二(課外作業):夜深人靜之時,面對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與恩師已闊別20年了,魯迅一定有許多話想對先生說。請把我課文主旨,展開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給先生寫一封信,表露作者心跡。
藤野先生獲獎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線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學習文章通過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3.深刻體會魯迅和藤野先生深厚的師生感情以及作者深厚的愛國情感。
4..品析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理解反語的運用。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緋紅不遜詰責匿名油光可鑒畸形瞥見杳無消息深惡痛疾發髻 抑揚頓挫驛站
2.讀后隨筆。(讀完文章后的感受、問題或摘錄自己喜歡的句子)
二、合作探究
目標一:
1.朗讀課文,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
2.將課文分成三大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內容。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35):
第三部分(36-38):提示:文中“我”的活動變換了3個地點,請根據地點的變化來劃分。
目標二:
細讀課文1——3自然段,思考以下問題。
1.文章的題目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沒有直接寫藤野,而是寫了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寫了從東京到仙臺途經的日暮里和水戶,寫了仙臺醫專的職員對他的優待,還寫了日本“愛國青年”的尋畔和看電影事件。這些事情與寫藤野先生有什么聯系?
細讀課文4——35自然段,思考以下問題。
2.文章寫了藤野先生的哪幾件事?這些事表現了藤野先生怎樣的品質?(用自己的話概括)
目標三:
1.作者為什么要告別藤野先生離開仙臺(或作者棄醫從文的原因是什么)?這表現了他什么樣的精神?
2.文章流露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深深懷念之情,請找出文中寫魯迅懷念藤野先生的具體表現。
目標四:
品味下面的句子。
1.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注意劃橫線詞語的感情色彩)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知道。(“偉大”與“姓名并不為許多人知道”矛不矛盾?為什么?)
三、拓展延伸
夜深人靜之時,面對掛在東墻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與恩師已闊別20年了,魯迅一定有許多話想對先生說。把握課文主旨,展開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給藤野先生寫一封信,表露作者當時的心跡。
藤野先生獲獎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根據表達的需要選擇和組織材料,學習抓住人物特征,通過具體事例來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2.體會、理解文章含義豐富的語言,掌握文章敘事線索。
3.體會作者對老師的崇敬之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與民族自尊心。
教學重點、難點:
1.明確文章的線索,探討文章的主題。
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歸納其性格特征。
3.聯系材料,領會作者棄醫從文的情感因素,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與民族自尊心。
教學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讓學生說說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并闡述理由。(有老師、
父母、朋友、還有偶爾相識的陌生人)
再讓學生說說在成長中,哪件事最讓你難忘?
由學生的回答導入文章。魯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講述了他與先生的交往。魯迅先生懷念藤野先生的原因與我們剛才所講的原因是不是一樣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看課文。
2.復習有關《朝花夕拾》的知識。讓學生說出已經學過的兩篇課文的名稱。然后說說在《從》《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間的先后順序。
順序是《阿》《從》《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長的經歷來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憶散文集。
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速讀課文。
1.速讀課文,思考問題:
(1)文章以什么為線索?寫了哪些事情?
(2)文章重點寫了發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還寫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說出文章中的地點變化嗎?
2.明確:
(1)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臺求學的經歷為線索,寫了作者在日本求學的一段經歷,即寫了離開東京,去仙臺學醫時藤野先生的關心,匿名信事件,幻燈片事件即離開仙臺等一系列事情。
(2)重點寫了發生在仙臺的事情,此外還寫到了東經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點變化:東京——仙臺——中國。
三.理清文章層次結構。
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敘事線索,以次我們可以比較容易地劃分
文章的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1-3):在東京的所見及去仙臺求醫的緣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臺學醫,與藤野先生的交往及棄醫從文的經過。
第三部分(36-38):回國后對藤野先生的思念。
四.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1.朗讀課文前三段,體會魯迅文筆特點。
2.討論交流:
(1)這部分文字所描寫的對象是什么?
(2)作者對所描寫的對象是一種什么樣的態度?你能夠通過具體的語句來分析嗎?
明確:
所描寫的對象是“清國留學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員。對他們是一種厭惡之情,這是從他們逛公園,賞櫻花,梳辮子,學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這也許也是魯迅為什么要離開繁華的東京的原因所在。
(3)一些段落在語言上有何特點?
明確:
比喻、反語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語言幽默,風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這樣描寫“清國留學生”:“但花下……實在標致極了”
這段文字在準確地形容與細致的描寫的基礎上,作者還把“清國留學生”的精神風貌刻畫出來了,本來是擔當著救國重任的留學生,到東京之后,則不思進取,反而追逐時髦,將頭發弄得油光可鑒,尤其可悲的是,始終不忘記那條象征落后和恥辱的大辮子,反而將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惡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語夸張,將諷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