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我家》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家的含義,認識家庭的特點及家庭關系的確立,明白子女與父母的關系是不可選擇的。
2、能力目標。提高學生認識、分析自己家庭的能力,培養學生感受有關發揚良好家風、學習并繼承家人優秀品質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家庭、熱愛父母的情感,引導學生繼承家庭的良好傳統,學習家人的優秀品質,增強對家庭的責任感和自豪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對“家”的理解;難點在于引導學生能正視“與父母的關系不可選擇”現實,學會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家庭。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放歌曲《我想有個家》,展出一系列與家相關的圖片和照片。(需課前準備)
2、談“家”
師:剛才歌曲中的“我”唱著“想要有個家”,想要有個什么樣的家?有人為什么明明有家卻不想回家呢?
看了以上關于“家”的圖片,你認為哪張圖片最能代表“家”?根據你的理解,你認為究竟什么是家?
小結:剛才大家從各個角度談了對家的理解。沒錯,家是一個地理位置,是我們的生活住所、人群集合體……但它又不同于這些,它最大的特點是“有親人,有親情”,這與我們平常所說的“家庭”有關。
3、說“家”
老師首先展示事先準備好的照片,向學生介紹自己的家——家庭成員、家庭特色等。
學生相互展示并交流自己準備的家庭照片,并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家。(需課前準備)
從家的介紹中,進一步探究家庭關系的建立、家庭結構的類型。
家庭關系(板書)
家庭結構的不同類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單親家庭,聯合家庭。(板書)
小結:雖然我們的家庭可能因為種種原因,建立的情形不同,家庭結構有別,但相同的是,我們都有親人、都有親情。
4、析“家”
師: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家”,但是并不是每個孩子都滿意自己的家庭,都滿意自己的父母。下面我們聽一聽“我可以選擇嗎?”這個故事……
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想?由小組討論,然后回答。
①這個同學為什么不滿意自己的家庭和父母?你有類似的情形嗎?
②如果給你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你會選擇什么樣的父母,什么樣的家庭?
與父母親情不可選擇、無法改變。(板書)
5、知識拓展——我“知”我家
師:既然我們不能選擇,我們就應該學會接受,學會珍愛。當我們學會用“心”來看我們的家、我們的父母時,就會發現其實他們也同樣很優秀。
板書:——家庭的良好傳統,如……
——家人的優秀品質,如……
6、小結
今天的主題是《我知我家》,通過學習和討論,我們現在不僅知道了什么是家,以及家庭的建立與家庭的結構,我們還通過同學的故事明白了我們與父母的關系不可選擇。對于良好的家風和父母優秀的品質,我們應該學習并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