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我與父母交朋友教案
第 一 課 時(總第4課時)
(一)情景預設
1、導入:(見教材引言)
有戶人家,……我們就能為和睦的家庭增添溫暖。
怎樣才能走近父母、和父母溝通、超越代溝,為家庭增添溫暖呢?當我們學完第二課后就清楚了!
2、板書課題: 第二課 我與父母交朋友
(二)教學活動過程
板書: (一) 嚴也是一種愛
一、成長也會有煩惱
1、產生煩惱的原因
活動一:
指名學生朗讀教材p19頁“我的煩惱”,其他同學思考問題:
①為什么原來和諧親密的親子關系,現在變得格格不入了?
(因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理解。隨著子女的成長,父母漸漸老了,我們需要加強溝通,互相體諒,才能保持和諧親密的親子關系。)
① 怎樣做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呢?
(我們應該加強與父母的溝通,讓父母了解我們的興趣、愛好,同時,我們也要體諒父母的一片苦心,正確對待父母的教育。)
學生發言后,教師總結:
教師講述:
這是一個初中女生的日記,也是她的自我感受。學生的喜好,與同學交往的興奮,不注意考慮家長的憂慮和感受,對于服裝的偏愛,以及家長對男女生交往的戒備等,都是初中學生普遍遇到的現實中的問題,這些是基于青春期學生生理心理發展必然會遇到的帶有共性的問題。
從學生角度講:小時候由于對父母的崇拜而認為他們無所不能;到青春期,對父母有逆反心理,看不起家長;過了青春期,又客觀地看到父母的價值。
從家長角度講:對孩子的關愛之心沒有變,只是要求更加嚴格,免不了多叮囑幾句。孩子聽不進時,就覺得家長特別嘮叨、羅嗦。于是,我們與父母之間就產生了矛盾。這說明兩代人之間有代溝。
設問:為什么兩代人會出現隔閡產生代溝哪?
2、產生代溝的原因
相關鏈接:“我眼中的爸爸”(詳見教材p20頁)
想一想:“我眼中的爸爸”說明了什么?(學生談談看法后教師總結歸納)
(說明人們在不同年齡階段,對家長的看法是不同的:在人們小時候,由于對父母的崇拜而認為他們無所不能;到青春期,對父母有逆反心理,看不起家長;過了青春期,又客觀地看到父母的價值。這多少帶有規律性。)
做一做:比較我們與父母的差異,探討造成兩代人隔閡的原因。
教師小結:通過填表我們可以發現:
父母 我們
生 理 上 父母是成人,正值中年、壯年 我們正值青春期,身高迅速增長、體重增加,第二性征明顯,但是我們的身體并未發育成熟
心 理 上 父母心理成熟,有主見,老于世故,經受過多種考驗 我們有長大的感覺,有獨立的愿望,受異性的吸引,思維有時偏執,有時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閱 歷 上 父母飽經風霜,經受過多種挫折,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同各種人打過交道 我們上幼兒園、小學、中學,未真正走上大千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