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課 我們維護正義 教案
第十課 我們維護正義
第一框 正義是人類良知的“聲音”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對正義充滿向往和追求,做有正義感的人的情感。
2、知識與能力目標:
⑴明確實施正義行為,不做非正義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⑵了解正義與非正義的含義。理解公平與正義的區別與聯系。
⑶具有分辨正義行為與非正義行為的認知能力,自覺維護正義的實際行動能力。
3、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學法和活動教學法等方法,讓學生們身臨其境地體驗生活,學會判斷是否正義行為并汲取榜樣的力量,從而自覺追求正義。
教學重點:
對正義全面的認識(含義、表現及作用)。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的正義感,嘗試做一個正義的人。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活動法、案例分析法等。
教學器具:
多媒體教學用具。
教學過程:
【前置學習】
1、 導入新課:
投影:撒貝寧與《今日說法》。即用法律與正義的關系引入課題。
思考:
你喜歡這個節目嗎?為什么?
教學目的: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找到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圍繞以下問題,自讀課本p108—111內容:
(1)做人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什么是正義的行為、非正義的行為?
(3)正義的要求是什么?
(4)理解制度的正義性。
(5)為什么社會發展需要正義?
【協進學習】
1、 投影:任長霞與李真的對比照片。
教學過程:(1)教師簡要介紹案例。
(2)學生對兩人作出評價并說明理由。
教學目的:通過鮮明的對比,激發學生的正義感:對邪惡的憤恨和對正義的渴望。
2、詞匯游戲:說出與正義相關的詞語。
如:天理、公正、見義勇為……
學生回答:略。
3、案例分析:投影蔣慶及其事跡。
討論:蔣慶的哪些做法表現了正義?
提到“正義”,你還會想到哪些人和事?為什么?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回歸課本:p109第一段即正義與非正義的含義。
4、 活動:我為維護正義出份力。
教師提問:有同學想我不是法官,也不是公安局長,我可以為正義做些什么呢?
放影:我校校運會裁判員和運動員宣誓錄像。
學生討論:(1)校運會上裁判員和運動員是如何體現正義的?
(2)我們身邊可以做的正義的事還有哪些?
教學目的: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體驗正義就在身邊,能自覺踐行。
5、 過渡語:正義除了體現在行為方面,還體現在制度和思想等方面。
6、(1)學生列舉社會生活中的各項制度。
(2)教師引導:制度的正義性在于,它的程序與規則不是為少數人制定的,而是為所有社會成員的利益制定的。
7、暢所欲言。
(1)多勞多得與交納個人所得稅矛盾嗎?為什么?
(2)對一些貧窮地區實行優惠的經濟發展政策是正義嗎?為什么?
(3)制定這些政策體現了什么追求?
小組討論后總結。
教師引導學生回歸課本:正義與正義制度的作用。正義的制度與公平的關系。
【提升學習】
1、 由學生進行課堂總結。
2、 情感升華。
投影:馬丁神父的悔恨詩。見書中p113相關鏈接 。
朗讀并思考:這首小詩給我們什么啟示?
答案略。
教師的話:正義是人類良知的“聲音”,社會發展需要正義。“正義可能遲到,但絕不會缺席。” 希望同學們都做一個追求正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