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公民》教案(第二課時)
《我們都是公民》教案
第二課時 樹立公民意識,做個合格公民
◆課程目標導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掌握法律所規定的“公民”身份的含義; 明白公民身份的基本內涵; 體會樹立公民意識的重要性,強化學生對自己中國公民身份的認同感和責任感。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喚起和強化學生對自己中國公民身份的認同感和責任感。感悟公民與祖國的聯系,從感情上熱愛自己的國家,從理性上理解作為公民,個人與祖國的法律關系。 【教學重點】公民身份的確認與公民身份的內涵。【教學難點】如何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教學情景導入
(1)復習提問:什么是公民?什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2)公民身份的基本內涵是什么?
活動:個案研討——從富川這位中學生身上我看到
(1)指導學生閱讀法律導航的“樹立公民意識,做個合格公民”內容。
(2)針對問題思考與同桌進行研討交流。
(3)提問:你怎樣評價這個中學生的行為?
(4)請個別學生結合自身經歷和見聞談談“青少年公民如何關心國家大事,盡公民義務?”
(5)教師總結:作為一個新時代公民,應樹立國家觀念,培養民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為自己今后參與社會決策和社會生活做準備。
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怎樣做一個好公民?◆教學過程設計
做一個好公民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樹立國家觀念。(要有愛國意識)
材料一:閱讀與感悟《公民責任就在眼前》
討論:
(1)這四位中國職員面臨著哪幾種選擇?不同的選擇將會造成哪些不同的結果?
(2)他們最終選擇了什么?為什么?
總結: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血脈相連、不可分割,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效忠自己的國家。我們還應該關心國家的重大決策,關心國家和社會發生的重大事件,樹立愛國意識。
第二,要培養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民主意識。
材料:
幾年前,在上海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天,一位懷有5個 月身孕的女工路過蘇州河,見一位女青年正在河里掙扎,她立即將提包放下,不顧天黑、水急、船多、危險大,毅然躍入濁流之中,救出了那個即將沒頂的女青年。當人們問她:“你為什么不顧個人安危下水救人?”她回答得很簡單:“我見水中的人還有一口氣,總不能見死不救啊!這是做人的起碼道德。“她上岸后,發現自己的提包不見了,里面裝著票證和錢。
事后,人們都傳頌著這位女工舍己救人的英勇事跡,贊揚她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同時,也譴責那個趁機偷女工提包的人,唾罵他是一個極不道德的人。
討論:
(1)人們為什么會贊揚那個女工?那個偷女工提包的人為什么會受到人們的譴責?
(2)什么是道德?為什么要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總結:道德是規范人們行為的一種基本行為準則,它對于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每個公民應自覺用道德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第三,要增強法律意識,遵守國家法律。
材料:
一位青年農民看到一位老大爺被汽車撞倒,他馬上背著老人到醫院檢查治療。可是,受傷老人的兒女卻不相信他是好心救人,硬說老人是被青年開的拖拉機撞傷的,不肯領回受傷老人,還強行扣下了這位青年的駕駛證,強迫他為老人治療。好心的青年見老人骨折嚴重,疼痛難忍,只好把老人背回家,放下田里的農活為老人四處求醫,還讓愛人精心護理老人。這個青年前后為老人治療花去近4000元錢,還誤了幾個月的出車。做好事卻沒有善報,為了討個說法,他向法院遞交了訴狀。法院經過審理,判決受傷老人的子女領回老人,并返還全部治療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