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術教案9年級上:07課 幽默與智慧
由于漫畫與時事生活的密切聯系,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在教學中根據當地情況適當調整,尤其是作品的選用,應該著重考慮學生發展的需要,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相聯系。
兩個教學提示分別對應作品,從觀察方法和表現方法兩個方面給予指導,也是教學設計的主線。
教學活動的設置旨在讓學生從思維方法、知識技能以及對社會生活的關注等方面得到發展,各方面相互融合、循序漸進。
2. 教學組織
課前準備:教師精選圖例制作課件。可按漫畫的不同類別(形式、內容、手法)組合。沒有多媒體教學條件的學校可以考慮制作小型漫畫展在各個教室巡回展出。學生收集的漫畫和相關資料直接反映了他們的興趣所在,在教學中加以應用,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引導學生追求高尚的品位,把握“幽默”一詞的準確含義,避免與低俗的笑話混同,更不能允許出現同學之間的惡意攻擊。
3. 教學策略
依據教材設置的教學活動,沿著理解作品→思考生活現象→思維小訓練→運用所學知識畫漫畫路徑逐步展開教學,形成完整的教學思路。
a. 理解作品:從作品表達的主題入手,以交談的方式聯系生活中相似的現象,發現作者把握的典型特點。如《五大郎開店》一畫巧用個頭高矮和人才招聘的話題,針砭了社會上嫉賢妒能的不良現象;《新式學堂》在現代媒體和傳統教學方式之間尋求到一種奇巧的對比,幽默地表現了時代進步給人帶來的啟示;《出門證》和《文明窗口》用簡單的文字點題,巧妙地引導觀者想像畫面背后的人物,揭示了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在理解作品的過程中,分析作者的表現意圖和表現手法,并提出用其他方法表現的可能性。
b. 思考生活現象:通過對作品的分析,聯想身邊的事情,和學生一道交談生活中幽默可笑的事情。列舉生活中有趣的現象,或敘述事件,或編撰加工成小故事進行講述,或借用有趣的笑話、成語、典故為題材,講述身邊的故事等等,并嘗試發現其中的普遍意義和深刻內涵,力求完整、生動,為畫一幅漫畫尋找題材和表現方法。
c. 思維小訓練:選擇“活動一”提供的聯想游戲,進行思維小訓練,體會發散、聯想的樂趣,領悟適合漫畫表現的方式。如“聯想接力畫”對不同事物形狀的聯想;“猜一猜”畫中視覺慣性的利用;“續續看”畫中對事物發展的判斷等等。參考教材提供的方式,在教學中變化運用。嘗試運用夸張、比喻、巧合、反常等手法,對人物造型、事物變化進行處理,達到幽默詼諧的表現效果。如人物形象和各種水果的形狀進行接力變化,人物動作的夸張變形,利用線條的共用和省略產生形的聯想(“猜一猜”),設置意想不到的結果(卜勞恩《救火》)等等。
d. 畫漫畫:運用所學知識方法畫一幅漫畫。繪畫形式可以采用單幅和多幅,工具采用鉛筆、鋼筆或加以簡單的色彩,力求主題的完整和較好的表現效果。
4. 教學評價
對于學生能夠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敏銳地發現作品中和社會生活現象中的深刻意義給予肯定的評價,促進學生去關注社會,關注生活;肯定成長性因素,使評價對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評價結果而不一定是結果本身的正確性;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對不同學生發展獨特性的認可,給予積極評價,發揮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他們擁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