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術教案8年級下:04課 清晨
“學習大空間”一欄提供了現實生活中舞臺布景、演員表演的虛擬動作等,引導學生領會寫神、寫意的傳統美學,延伸到對戲劇等其他傳統藝術形式的學習和了解。啟發學生在以后的創作中不拘泥實景、實物,而以神態、情緒、整體效果等為重點,對生活素材進行大膽的夸張、簡化與加工,以服務于作品主題。
學生作業中有表現校園題材的《晨讀》,有日常生活題材的《該起床了》,也有表現戶外晨練的《老當益壯》,還有表現清晨工作題材的《展曲》。這些作業提示了兩次教學活動中題材選擇的范圍。
二、教學目標
◆能夠提高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能力和對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能夠模仿優秀雕塑作品,提高立體造型能力與表現技巧。
◆能夠初步掌握特定雕塑主題與表現形式語言選擇之間的組織關系。
三、教學思路
第一課時以“清晨的活動”為主題,引導學生對清晨的所見所聞展開討論。在常見的起床、晨練、環衛等常見人物活動之后,可能會有短暫的停頓,此時教師可以適時地加以引導,開啟學生的想像力,去發現那些平常得我們可能都注意不到的活動。注意到別人注意不到的,這是創作的第一步。比如關注川流不息的上班人群、變無序為有序的交警等等。通過討論過程中學生的競爭,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引導學生去積極地觀察生活,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并在適當的時機進入第一個教學活動。要求學生將剛才的語言敘述通過各種肢體語言加以表現,既可表現個體活動,也可表現群體場景。這種想像加表現的方式可以強化學生對生活有意識的理解、分析,培養良好的觀察意識,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
學生表演過程中,教師可以及時收集一些生動的、表現力強的典型造型,將有代表性的動態表演再次展示在學生面前,要求學生將它們記憶定格,并提出本堂課的作業:利用陶泥捏制人物造型。這項活動需要比較符合現階段學生的水平,而且也要注意為下堂課的作業打好基礎。教師可以一方面通過人物造型是否典型、比例是否協調、重心是否平穩、動態是否有韻律感等方面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另一方面及時指出學生對泥性掌握不夠的一些共性錯誤。評價以鼓勵方式為主。作業基本完成后,教師注意組織集體評價活動,在學生相互評價基礎上,提出一些幫助學生改進的積極建議,學生在課后可對造型再進行加工甚至重新造型捏制。
第二課時,教師首先拿出幾件圓雕作品實物給學生欣賞,并加入到學生當中討論圓雕的特點,結合復習《與米羅游戲》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再次認識到圓雕是適于多角度欣賞、完全的空間造型實體。泥塑只是雕塑的一種方式,通過一組投影演示,師生可以共同欣賞并分析古今中外一些優秀的圓雕作品。
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討論過程中,教師除了讓學生嘗試、了解一些必要的泥性特點與泥塑技藝外,還需要啟發和誘導他們觀察作品中人物的形態、動作、神情,學會發現雕塑中特有的美感和生命力。在欣賞之后,教師開始傳授泥塑的制作方法及步驟。教師可以示范或播放錄像帶以提高教學效果。第一課時的作業主要是完成大體造型,確定人物的比例結構和大體形態,在此基礎上,提倡學生進一步塑造作品。
上大泥時,教師需重點介紹立體雕塑的常用方法——幾何體塊分割法。這種方法將加快對泥塑技能的掌握,并幫助學生創造出表現力強、美感更加豐富的作品。最后一步要求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比較分析造型的變化,逐步完成一些細部刻畫與調整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