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地球的運動》說課稿范文(通用2篇)
初中地理《地球的運動》說課稿范文 篇1
作為初中的地理老師,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下面小編以初中地理《地球的運動》說課稿為例,為大家介紹其中的寫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各位評委老師:
今天我為大家說課的內容是初中地理《地球的運動》,我將從以下幾點說起。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地球的運動》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人教版)《地理》第一冊第一章第二節的課文,本節教材的內容有:①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②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③五帶的劃分及選學課文“四季的形成”。課文安排了三處“想一想”,兩處“讀一讀”,一處“做一做”,還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運動和五帶劃分的圖片。教參建議上3課時,本節課為第1課時,講授教材①②部分內容。
2、編排意圖和前后聯系
這節內容是繼第1節“地球和地球儀”之后編排的,此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的形狀、大小等知識,并且小學自然課中也學過了“太陽高度”、“晝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識。現在,對地球運動進行學習,為將來進一步學習地理知識打下了基礎。
教材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把課文分為地球自轉和地球公轉分別進述。應該指出的是地球繞軸自轉和繞日公轉是不能分割的,分開來講是為了教學上的方便。
“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一段課文,內容較簡單,為了使學生能獲得感性知識,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轉的小實驗和一段閱讀材料。“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一段課文,涉及的地球基礎知識是比較多的,但這里抓住了一點,即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夾角,且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地軸的傾斜方向始終不變,然后從現象入手,得出規律。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①使學生掌握地球自轉的含義、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晝夜交替現象。
②使學生掌握地球公轉的含義、方向和周期,記住地軸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上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情況,晝夜長短的
周年變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標:①使學生學會用地球儀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轉。
②使學生初步學會畫一幅簡單的地球公轉示意圖。
德育目標:使學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斷運動著的,地 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
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基本特點,地球自轉和
公轉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教學難點:地球上的季節變化。
5、練習安排:
第14頁選做復習題1-3題,這兩道題是突出本節重點
知識和重點插圖而安排的,第1題的目的在于考察學生是否掌握了地球上晝夜交替和季節變化現象的原因,第3題的目的在于考察學生是否掌握了兩分兩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的位置。
二、說教法
對于本課的基礎知識,以學生的自學為主。
本課內容比較抽象,限于初一學生的思維水平,要
認真貫徹加強直觀性的原則。認真制作多媒體課件,變抽象為直觀,變不可視為可視。在課件的使用中,給學生提出問題,以發現法鞏固知識。
3、對于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要采用學生演示、課件播放、指導目標、教師講述、練習體會等綜合方法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4、教具準備:投影儀、多媒體計算機、地球儀、自制
課件等。
三、說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
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目的。
3.記:即學生在初步了解本節知識的基礎上,識記本節重點知識。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通過學生日常生活觀察到的日夜交替和季節變化提
問,這些是自然現象還是有神靈在主宰,引出本課內容,要求學生自學。
(二)講授新課:
1.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
(1)地球自轉含義、方向、周期:通過觀察地球自轉動畫得出結論。
(2)提問假定地球不自轉,太陽照在地球表面會出現什么現象?(晝半球、夜半球)
(3)要求學生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觀察地球表面不同地點晝夜交替的情況。
(4)想一想:當我國北京午夜時,美國華盛頓是白天還是夜晚?當日本東京午夜時,英國倫敦是白天還是夜晚?
(5)讀一讀:我們為什么感覺不到地球在轉動。
2、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1)地球公轉含義、方向、周期:通過觀察地球公轉動畫得出結論。
(2)通過觀察地球公轉時的姿態的動畫,得出地球公轉的重要特征: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是保持66.50的夾角,而且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
(3)演示講解:地軸與地球公轉軌道面的交角。
(4)演示講解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的移動,得出四季變化的規律,填寫表格。
(5)想一想:①學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正午太陽高度一樣嗎?什么時候較高,什么時候較低?②學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白晝時間一樣長嗎?什么時候較長,什么時候較短?
(三)總結新課:
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其方向是自西向東,周期為24小時,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方向也是自西向東,周期為一年,產生了季節變化的現象。
(四)布置作業:
1、地球上晝夜交替現象和季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2、對照課文中圖1.17,在圖1.24中標出地球公轉的
方向,畫出太陽直射的緯線,并填注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完成一幅簡略的地球公轉示意圖。
五、說板書設計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自轉 二、地球公轉
1.繞地軸運動 1.繞太陽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2.方向:自西向東
3 .周期:24小時 3.周期:一年
4.產生現象:晝夜交替 4.產生現象:季節變化
初中地理《地球的運動》說課稿范文 篇2
教師在講新課之前必須寫好說課稿,所謂說課,就是教師備課之后講課之前把教材、教法、學法、授課程序等方面的思路,希望下面這篇初一地理《地球的運動》說課稿范文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說教材
1、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運動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是地理教學中的難點之一,也是高考的重點內容。對后面知識的學習,比如有關氣候知識、地理環境分異等有著重要意義。
2、三維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以及四季五帶的形成,運用地球運動的有關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和分析實際問題。
②過程與方法:學會根據光照圖分析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變化,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變化的。進行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學重點與難點:
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四季、五帶的形成和劃分。
二、說學生
高一學生尚未學習立體幾何,空間思維能力較差,對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但本節知識在現實中作用很大,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
學習熱情高,教學中要多加利用和保護。
三、說教法
教師導學法、對比分析法、自主探究法、讀圖導析法、多媒體演示法。
四、說學法
1、自主探究
通過制作地球光照模型、晨昏儀模型,加強對抽象知識的形象化理解。
2、學會讀圖、繪圖、用圖
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圖形都內含于地球運動的圖示之中,多且復雜。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3、理論聯系實際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用所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利于更好的掌握理論。
4、及時歸納總結
適時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提高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并增強記憶。
五、說教學過程
聯系生活,導入新課---(作息時間的調整、俄羅斯與美國的夏時制、夏季為何有午休等)
1、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造成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直接原因是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掌握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律,是理解本節內容的關鍵。
2、晝夜長短的分布和變化:
(1)比較任意一點位于晝半球和夜半球的時間長短,使學生掌握判斷一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即可。
(2)展示“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光照圖”,讓學生讀圖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為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我將通過提問來督促。分析完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后,播放全球晝夜長短隨太陽直射點移動而變化的動畫,讓學生觀察動畫分析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規律,最后歸納總結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并補充晝長、夜長的計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時間的計算方法)
(3)晝夜長短的分布、變化規律-----由于這部分知識空間性強,為利于學生掌握,要求學生在課下制作晨昏儀模型(二分日的比較簡單,只要做一個夏至日的就夠了,翻過來就是冬至日的).
空間分布規律
①太陽直射北(或南)半球,則北(或南)半球晝長夜短,且越往北(或南),晝越長,夜越短;
②太陽直射赤道,則全球晝夜等長。
時間變化規律
①太陽直射點往北(或南)移動,則北(或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
②赤道上始終晝夜等長。
極晝與極夜:
①太陽直射北(或南)半球,則北(或南)極附近出現極晝現象,另一極點出現極夜。
②從春分到夏至與從秋分到冬至,極晝極夜區的范圍逐漸擴大;
從夏至到秋分與從冬至到春分,極晝極夜區的范圍逐漸縮小。
講完這部分內容后布置一個探究活動,即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是否一樣長,為什么?
3、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與變化
(首先通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最大?”來幫助學生理解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
結合“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分布規律及隨季節的變化規律,通過公式“正午太陽高度差=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差”計算一些特殊點、特殊時刻的正午太陽高度,然后歸納總結出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空間分布規律
任意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對程度較好的班級可以指出:在任意時刻,太陽高度由直射點向四周遞減,且每111公里遞減1度。)
時間變化規律
當太陽直射點朝向地球上某條緯線移動時,則該緯線上的正午太陽高度漸大;反之漸小。
推論:夏至日那天,______(范圍)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_________(范圍)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那天,__________(范圍)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_________(范圍)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
4、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由于此部分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可以自學完成目標,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體系性我設計了下面幾個問題:
(1)四季的劃分依據是什么?若黃赤交角不存在還有四季嗎?
(2)五帶的劃分界限和劃分依據是什么?若黃赤交角增大或減小3度,五帶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5、課堂練習
①自主探究今天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同時掌握直射點移動的量的規律。)
②讀某日太陽照射示意圖,填空:
(1)指出A、B、C、D、F、H、L、N、S各點的晝夜長短關系并按晝長由長到短的順序排列;
(2)說出極晝極夜的緯度分布范圍;【參考答案:極晝---(90-a)ºN及其以北地區;極夜---(90-a)ºS及其以南地區】
(3)說出C、J兩點的太陽高度;(設計意圖:強化太陽高度與正午太陽高度的區別)
(4)已知太陽直射點的緯度為aºN,計算N、G、H、I、J、K、L、F各點的正午太陽高度。(設計意圖:力圖給學生一個一般規律,,產生整體印象而不是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正午太陽高度割裂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