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教學案例評比——文字校對;
有效教學:讓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互動共生
——浙教版信息技術七下《文字校對》教學案例
嘉興塘匯實驗學校 鮑洪芳
一、背景材料
【教學內容】七年級下第17課《文字校對》
【教學地點】浙江省溫嶺中學實驗學校七(8)班
【課堂性質】浙江省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評比
二、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文字校對》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信息技術》(七年級下)第三單元 雜志的修飾與完善 中的第一課的內容,本課的知識點涉及到利用“拼寫和語法”、“更改大小寫”、“替換”工具的使用,學生學習的任務是對雜志進行拼寫和語法錯誤檢查,修改查出的拼寫或語法錯誤,統一英文句首、專有名詞開頭字母的書寫格式,培養我們規范書寫的良好習慣。
【學情分析】
由于本次課堂教學評比所選內容為本冊教材第三單元內容,是對整個雜志作品的修飾與完善,大部分學生已經對word的基本操作比較熟練了,而且目前錯別字已經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學生的作業中也是經常出現,主要是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本課的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做事態度。
【教學策略】
針對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結合他們的認知水平,本節課采用以任務驅動法為主,以講授法、演示法、分層教學法為輔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系統進行演示和指導,控制和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學生通過操作練習,結合“任務”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了解“拼寫和語法”檢查工具的基本作用和局限性。
2.了解“更改大小寫”及“替換”工具的作用。
技能目標:1.掌握利用“拼寫和語法”工具檢查和更改文字錯誤的方法。
2.掌握利用“更改大小寫”工具更改英文書寫格式的方法。
3.掌握利用“替換”工具更改出現同一錯誤的文字。
情感目標:通過本課時的學習,培養學生規范書寫的良好習慣以及認真細致的待事作風。
【教學重點】
利用“拼寫和語法”、“替換”工具檢查和更改文字錯誤的方法及利用“更改大小寫”工具使英文文章更加規范。
【教學難點】
不同工具的作用范圍和替換帶格式的文字。
【教具準備】
雜志素材 圖片音樂素材 自主學習資料 學習任務自評表 小組學習情況評價表
【課前準備】
1.把學生分成5個大組,每組8人,其中最后一組為4人并臨時安排各組組長。
2.分發學生學習任務電子資料,自主學習資料,自評表及小組評價表
3.布置組長任務:登記小組學習情況評價表。
4.播放相聲《白字先生》(由于課前時間比較緊,學生觀看部分后就暫停了)
意圖:調節課前氣氛,調整學生心態,放松心情。同時相聲內容疑似與本課內容相關,但其實沒直接關系,同時起到教育學生養成規范語言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師生問好
大屏幕展示溫嶺中學實驗學校開展的“啄木鳥行動”的報道。(word文檔)
師:3月30日下午,我們學校團委啟動旨在“規范社會用字、維護城市形象”的“啄木鳥行動”,組織少年團校學員上街調查社會不規范用字活動。我們班有同學參加了嗎?(班內有1名學生參加了此次活動)我們現在就來當一回啄木鳥?老師帶來了一些照片,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片并快速找出錯誤后舉手搶答。
逐個打開圖片,共4張圖片,每張圖片中有一個錯別字,分別是“全面學習慣徹”、“號碼薄”、“套房3室1廳出租,組金面談”、“中國藍球協會”。學生搶答,答對分別給每個小組加10分,由各組長記錄在小組評價表中。師介紹最后一張圖片:“這張圖片是05~06賽季廣東隊獲得冠軍后,中國籃協頒發給他們的是這樣一面冠軍旗幟,這張圖片被網民評為錯別字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