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程序與程序設計》教學設計
難點:
(1)賦值號的理解;
(2)變量的命名規則;
(3)算術表達式的書寫及轉換。
3.課時安排:2課時。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常量、變量、表達式的含義和作用,了解賦值語句、輸出語句的功能;
(2)熟悉變量的命名規則;
(3)學會算術表達式的書寫及轉換;
(4)熟悉賦值語句、輸出語句的格式。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從簡單問題出發,運用程序設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過比較、觀察、分析和實踐等手段讓學生在做中學, 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體驗程序解決具體問題的思想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探索精神。四、教學理念和方法
由于本節課中所涉及到的內容都是程序設計語言中的基本要素,概念性的知識較多,因此結合程序實例來介紹,通過講解、觀察、比較、實踐,幫助學生理解常量、變量和表達式的概念和作用,通過形成性練習,讓學生熟練掌握算術表達式的書寫及轉換,通過對程序中的語句進行分析,讓學生了解賦值語句、輸出語句的格式和功能。通過上機實踐讓學生嘗試如何根據實際情況修改程序,從中體會程序的作用和編寫的一些要求。課堂上采用以任務驅動式教學為主,演、講、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五、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呈現方式本節課從簡單的計算“圓的面積”的程序作為引入,通過分析程序中語句的組成,講解常量、變量及表達式,通過不同的任務,讓學生體會各個組成要素在程序中的作用,并從中慢慢理解并掌握程序設計的思路和方法。
2.教學過程
課時1:
教學環節
教師教學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
同學們經過上兩周的學習,已初步接觸過了vb程序,編寫程序就好像我們寫作文一樣,每篇作文的組成都會有不同的詞語、句子、段落,這是構成一篇作文的基本要素,而我們編寫程序也一樣,程序也是由一些基本要素所組成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程序的基本要素》
聽講解
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網絡廣播展示程序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段程序:private sub form_click() r = 1000 s = 3.14* r * r print "圓的面積是:"; s; "平方厘米 "end sub同學們試一試,看這段程序到底有什么作用?
觀看程序,并思考
通過簡單的程序引入,使學生更易接受并理解老師把程序發送到學生機,讓學生上機體驗程序的執行老師巡堂指導,并解決個別學生的操作問題上機運行程序,并總結程序的作用學生自行體驗程序的作用,增加感性認識解釋程序的組成總結程序的作用:計算圓的面積問:程序的組成?(有三行)在程序里面每一行我們稱它為一個“語句”,也就是說這個程序共有三行語句。我們首先要知道:每個程序都是由若干行語句所組成的。聽老師講解,并作好相應的記錄(劃書)明確相關概念引出:語句的作用但是大家看到,每一個語句的結構都不相同,意義也應該不相同,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r = 1000”是什么意思?思考,并回答老師的問題新課學習:賦值語句解釋:“r = 1000”這個語句,在程序里我們稱為“賦值語句”。中間的“=”不是數學上的等號,是賦值號。問:在這里把什么賦給什么?作用:把賦值號右邊的數值賦給左邊的r( 有方向性,從右往左)思考,并回答老師通過設問,讓學生認真思考,調動積極性通過網絡廣播展示剛才的程序問:在這個程序中還有哪個語句也是賦值語句呢?(s = 3.14 * r * r)觀察,并思考、回答問題通過學生的觀察、對比,啟發學生的思維新課學習:“常量”的概念在這兩個語句里,除了“=”外,還有什么組成?(r、1000、s、3.14 * r * r)“1000”是什么?(圓的半徑)在計算的過程中,這個值會變化嗎?我們把在程序運行過程中始終固定不變的量稱為“常量”思考,并回答問題新課學習:“表達式”的概念看第2個語句,右邊不是一個數,而是一個式子。這個式子在程序中有什么用?與數學上的一樣嗎?(意思一樣,寫法不同)有什么不同?(*號)。數學上我們稱它為公式或式子,在vb里面稱為“表達式”,又因為它和我們數學上的式子很接近,所以我們給它一個更貼切的名字“算術表達式”。“3.14 * r * r”就是一個算術表達式,“*”是它的算術運算符,在vb里面還有其它的運算符號與我們數學上面所學的不一樣,這個內容我們下節課再來探討。通過對比,使學生加深對各種不同組成要素的理解任務:計算半徑為圓,如何修改程序?計算半徑是3000、4000、5000的圓呢?問:放在r里的值是否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賦給它不同的值呢?上機試驗,并進行總結,回答老師的提問(若條件不允許,改為學生示范操作)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并加深理解新課學習:變量的概念變量:是一個存儲單元,在程序運行過程中可以取不同的值。(相當于一個碗,可盛放不同的東西)問:程序中還有哪個是變量?(s)通過比喻,方便學生理解任務:計算圓的周長,如何修改程序?老師巡堂指導,并解答學生上機操作中存在的問題上機試驗,并可讓個別學生演示他們修改的程序新課學習:變量名看下面這段程序:private sub form_click() r = 1000 s = 2*3.14 * r print "圓的周長是:"; send sub問:程序有沒有錯?有什么不夠好的地方?(周長一般用c表示)問:變量是否可以換不同的名字?思考、回答問題通過與數學上的使用習慣,過渡到變量名,幫助學生理解任務:嘗試使用不同的變量名去試驗程序老師巡堂指導,并解答學生上機操作中存在的問題。(指引學生分組去試驗:用不同的變量名a、3a、面積、sub等)上機操作試驗(也可改為個別學生示范操作,或學生命名,老師示范)幫助學生從錯誤中總結規律新課學習:變量名的命名規則問:變量是否可以任意定?變量名命名規則:(課本 p33)形成性練習:變量名的判斷老師講解為什么有些不能用作變量名使用。做練習學生通過練習進一步明確變量名的命名要求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所學的內容包括:賦值語句、常量、變量和算術表達式。在書本上整理出所學的內容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以“圓的面積”程序為例,簡單介紹程序設計的思路根據老師的提示進行思考對所學知識進行提升拓展練習:1、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和周長;2、超市購物結賬老師巡堂指導,并啟發學生思路,解決學生操作中遇到的問題上機操作練習對知識的擴充和遷移課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