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七年級上冊音樂教案
1、音畫同步:在音樂聲中出示作品的標題和香港的夜景圖像,提示同學去想象音樂的意境。
2、簡介作品:交響曲《1997 天地人》是中國旅美作曲家譚盾創作的,1997年7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首演。全曲共分天、地、人三個樂章,莊嚴壯麗的古代編鐘聲;天使般純潔的童聲;大提琴低緩的吟唱;交響樂隊熱情的合奏;表現了歡樂祥和的氣氛。作品淋漓酣暢的抒發了香港回歸祖國的莊嚴時刻,億萬炎黃子孫的豪邁心情,同時表達了中華兒女經歷了百年滄桑對祖國母親的深深祝福。
二、復聽作品
1、將交響曲《1997 天地人》序曲當中編鐘、童聲合唱、大提琴獨奏及樂隊合奏出現的順序在圖中標示出來,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普天同慶的場面。
2、樂曲的高潮處由弱漸強,多次出現下列節奏型:x x x x x0 , 請同學隨音樂的力度變化擊這一節奏型。
三、 播放歌曲《東方之珠》、《鼓浪嶼之波》,出示課件歌單,請同學隨錄音一起演唱。
四、分析《東方之珠》、《鼓浪嶼之波》兩首歌曲在音樂表現方法上的異同。
曲目 相同 不同
東方之珠 音樂創作手法 曲式結構、風格 音樂與高潮處理法 歌詞表達方式 表達的情感
前部分情緒平靜、旋律流暢;都采用切分節奏及三拍長音。后部分為音樂的高潮,都用了大跳音程和弱起拍的表現手法。 抒情、細膩而深沉的歌曲;都是二段體結構。 a:三連音的應用。
b:連續上行幾個樂音的應用,形成樂段色彩的變化。 含蓄、富有詩意 表達炎黃子孫對香港的無比愛戀之情。
鼓浪嶼之波 a:由高到底,連續四組“遞音”下行。b:音程大跳,加強歌曲的動力,形成歌曲的新鮮感。 傾訴、直白 思念中國臺灣親人,盼望祖國早日統一,渴望親人早日團聚的一片真情。
五、教師演唱
一首自己譜曲的歌曲《消失的愛》,這首歌的詞作者是一位生活在中國臺灣,孤獨、病殘、年逾古稀的中國臺灣老人,歌詞表現了老人對年輕時代在大陸的一位姑娘的思念之情:中國臺灣和大陸千古一脈,是祖國母親的一個孩子,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現在,中國臺灣與大陸尚處于隔離狀態,海峽兩岸的人民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盼望親人早日團聚!
感受:
這節課是《七子之歌》的第一課時,作者注重了信息資料的搜集與整理。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作者及課文背景的資料,實際就是讓學生在搜集的過程中,了解詩歌的時代背景,作者的創作激情,從而為準確體悟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礎,使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培養。
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好老師。而創設情境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的方法。通過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讓教學進入情感領域,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憑借情境,把知識的教學、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