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八年級下冊音樂教案 第七單元 協奏曲品茗
二、介紹樂曲
格里埃爾的創作扎根于歐洲古典音樂的傳統,其多數作品中充盈著友好而與世無爭的態 度。作為二十世紀的作曲家,他的作品較少前衛性,不像肖斯塔科維奇充滿開拓精神和反思內涵,也不如他的得意門生普羅柯夫耶夫那樣標新立異。在其眾多的作品 中,有兩部重要的傳世之作:一部是應大提琴家羅斯特洛波維奇的要求寫的大提琴協奏曲,這是一塊里程碑,是俄國(包括蘇聯)的第一部大提琴協奏曲。而更著名的則是作于二戰中的1943年,被喻為“天國之歌吟”的《聲樂協奏曲》。這是一部將花腔女高音當作獨奏樂器的協奏曲。全曲沒有歌詞,歌者只是以“啊……” 唱出旋律,是真正意義的“無詞歌”(門德爾松的無詞歌是由鋼琴在唱歌)。今天就讓我們共同來欣賞這首五歌詞的《聲樂協奏曲》。
三、欣賞樂曲
1、參照書p46“聽賞與探究”進行聽賞;
2、全班互動交流“聽賞與探究”;
四、小結,再次欣賞樂曲。
當今世界樂壇演唱此曲最受贊譽的是被稱為“法國的歌唱之鶯”的娜塔麗•德賽。近年來我國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和迪里拜爾也多次獻演此曲。由于歌者文化地緣、宗教信仰和審美情趣的差異,運用歌喉又比駕馭樂器的自由度更高,加上格里埃爾也未在總譜上提供必要的固定換氣提示,因此各人唱出的神韻和氣質不盡相同。娜塔麗•德賽的吟唱能引發聽者心靈升華,如入天界。而迪里拜爾在圓舞曲樂章中更善于揮灑自如地播撒歡樂。
上海交響樂團最近攜手韓國女高音曹秀美于上海音樂廳獻演格里埃爾的《聲樂協奏曲》,讓我們再次得以領略這部聲樂名曲的魅力。
作業
設計 第一課時:搜集關于《梁祝》的相關資料(課前作業)。
第二課時:按照上課的步驟欣賞《梁祝》全曲。
第三課時:搜集有關前蘇聯衛國戰爭取得決定性實力期間(1943——1945)的背景材料。
板書
設計 梁山伯與祝英臺(奏鳴曲式)
引 子 呈 示 部 展 開 部 再 現 部
春 鳥 相 草 同 共 長 不 封 抗 樓 墳 哭 仙 化 傳
光 語 橋 窗 讀 亭 祥 建 臺 前 靈
明 花 結 三 共 惜 征 勢 會 控 投 境 蝶 頌
媚 香 愛 拜 載 玩 別 兆 力 婚 訴 墳
教學反思或案例分析
上課前我先播放音樂《梁祝》,讓學生在音樂中走進教師。導入時我提了個問題(剛才播放的音樂節選自哪部作品?)在點出課題后,我開門見山的簡介了小提琴協奏曲及奏鳴曲式的概念,接著分析了第一部分主部。
整節課都在我的計劃中順利地結束了。
課后我聽了聽課老師的分析,對這節課做了反思,這一節課一直在順著我的思路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整堂課的教學計劃是完成了,但我忽略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性,使得整節課成了一言堂模式,這是我《新課程標準》學習得不夠深不夠透徹的緣故。《新課程標準》就是要改變一親教師單向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