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告訴我們什么?
教學目的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公元紀年方法,什么是年代、世紀,怎樣計算。
二、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1.學習中國歷史對思想品德的培養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培養愛國主義思想;有助于培養為社會主義事業獻身的責任感;有助于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2.學習中國歷史對認識國情有重要作用。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初步運用公元紀年計算歷史年代的能力。
教學重點
歷史課的重要性和計算歷史時間的方法。
教學難點
計算歷史時間的方法。
教學要點
一、學習歷史的意義
1.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2.了解和正確認識國情;3.提高文化修養;4.增強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了解歷史的途徑
1.文物古跡——實物資料;2.書籍碑刻——文字資料。
三、計算歷史時間的方法
公元紀年、世紀、處代。
四、學習歷史的方法
教學過程
同學們好!今天這節課是你們中學時代的第一節歷史課,這第一個話題,是不是談談我們為什么要學習歷史——(板書課標題)請你把我黑板上寫的字,簡稱“板書”,抄在筆記本上,這就叫做課堂筆記。
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第一頁,請一位同學讀一讀課文標題下方框里的一段話。(學生讀,內容從略)。這一連串的問題恐怕你們都曾想過,也都想向歷史提出詢問的吧!讓我們先從第一頁右下方的畫談起。好像畫的就是你們,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專心地學習,而我們飲水思源,懷念著為我們今天的幸福而犧牲的先烈,旁邊這幅烈士遺像,看得出他是誰嗎?(學生:方志敏)1935年,那是在黑暗的舊中國,方志敏烈士英勇就義前留下了這樣的遺言:“我們是共產黨員,為革命而死,毫無所怨,更無所懼。……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親愛的同志們!請你們經常記起你們多年在一起奮斗的戰友們之慘死,提起奮勇的精神,將死敵日本帝國主義趕快趕走吧!將萬惡的國民黨統治趕快推翻吧!”同學們,我們應當告慰烈士的英靈,我們不會忘記你們,不會忘記過去,因為我們是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說到這些事,心里總覺得沉甸甸的。好了,我們再看上邊的兩幅圖,它把我們的思路從現代牽到遠古,看那遠古的人,他們的模樣和現代的人相比可差多了,顯得那么笨拙,可是他們已經能直立行走,能制造工具,終歸是人了,是你、是我、是人類的老祖先。有了人,就有了人類社會,人們常把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稱作歷史的長河,那么,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就尤其源遠流長。歷史將會告訴我們許許多多,在課本第二頁上有7幅與中國有關的畫(將此圖懸掛黑板上),右上角第一幅是一個明朝的青花瓷壺,產地極著名,猜猜看?(學生答:景德鎮。)對。(指圖中的字)世界上為什么會稱我國為瓷器大國?(學生答:因為瓷器是我們中國發明的。)說得對,我國制造瓷器的歷史已經有3000多年了。不過,說我們是瓷器大國,還有點什么意思呢?中國瓷器穿過千山萬壑,越過萬里波濤,遠銷到世界各地,直到今天,不知有多少地方發現過中國的古代瓷器,也不知多少國家收藏著中國古代的瓷器。當我們說到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自然而然會想到在中國和世界各國人民間架設友好橋梁的使者。(指右3圖)他是誰?(學生答:唐僧玄奘。)他是不是上西天取經呢?(學生答:是到印度。)唐太宗時,玄奘孤身萬里行,跋山涉水,九死一生,他不平凡的經歷越傳越神,終于被小說家寫成一部神話小說——《西游記》。(指右5圖)這三位大詩人,恰好與玄奘是同一朝代——唐朝人,你一定能猜出他們是誰。(學生答:李白、杜甫、白居易。)我讀一首李白的詩,你要是學過,就跟我一起讀:“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是——(學生答: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祖國江山如此多嬌,引得多少仁人志士為之奮斗、為之獻身。在我國歷史上做出卓越貢獻的不僅有漢族,還有各少數民族。(指左3圖)成吉思汗是哪一族的英雄?(學生答:蒙古族。)他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英雄。是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共同推動中國歷史的發展,共同締造了我們中華五千年輝煌燦爛的文明。而到了近代,從1840年英國侵略我國的鴉片戰爭開始,我們的祖國屢遭外國侵略者的欺侮,多少不平等的條約,條條款款都浸透著我們中華民族的血和淚。山河破碎,人民多難,激發著先進的中國人,從林則徐、康有為、孫中山到毛澤東,歷盡千辛萬苦,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在中國的革命史上,英雄、烈士萬萬千,我今天只給你們介紹一位女英雄、小英雄劉胡蘭。請看課本第三頁右上圖,她才15歲,面對反動派的鍘刀,她大義凜然地說:“只要有一口氣,活著,就要為人民干到底。”從容地躺在鍘刀下,壯烈犧牲,表現了她為國捐軀、為民獻身的錚錚鐵骨、耿耿丹心。還有那些科學家,像詹天佑,他從小到美國留學,學成回國,立志為民族爭氣、為人民造福,克服了重重困難(指中間下圖),完成了中國人自己設計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是哪一條呢?(學生答:京張鐵路。)(指右2圖)這是你們最最熟悉的了,(學生答:開國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經于本日成立!哪一日?(學生答:1949年10月1日。)這個日子我們都永遠不會忘記的,因為從這個歷史時刻起,好像換了天、換了地、換了人間,我們的民族再也不是一個被人輕視、被人侮辱的民族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新中國誕生之后不久,1950年,美帝國主義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又把戰火引到我國邊境,新生的人民共和國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毛主席發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指左1圖),中朝兩國人民并肩作戰,終于打敗侵略者,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而黃繼光、邱少云、楊根思等幾十萬中華兒女,人們稱他們為——(學生答:最可愛的人。)他們的鮮血灑在了朝鮮的土地上。時間過得真快,我們的共和國已經走過41年的歷程,它從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千瘡百孔的破爛攤子上起步建設,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我們的共和國傲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具有舉足輕重的國際地位。
你看我一說就說的沒完沒了,不過我說的再多,也僅僅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的點點滴滴,好了,請你們再來思考,換句話來說,學習歷史的意義是什么?請大家發表評論。學習歷史要勤于思考,勇于發言。(學生討論:生1:學習歷史,讓人學識淵博。生2:學了歷史就能了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生3:我特別愛看歷史故事,也愛和同學討論歷史故事,所以同學們都說我懂得多,有知識。生4:我認為知道我們老祖先的發明創造越多,就越自豪、越長志氣。生5:了解歷史,才能學習古人的先進學說、技術,吸取古人犯的錯誤教訓,來激勵自己。生6:我知道唐太宗說過,歷史是一面鏡子,他決心不做隋煬帝那樣的暴君。生7:從歷史人物身上能學到許多好品德,愛憎分明。)
總的說來,歷史告訴我們的,首先是知識,但絕不只是知識,是知識的升華,或是認識,或是情感……,我把你們的發言總結為四句話(即教學要點“學習歷史的意義”的四點,板書)。這第一點,就是要學習我們敬佩的老祖先、老前輩,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學做人,學做一個有益于祖國、有益于人民的人。對于其中的第二、第四點我想做些補充說明。國情就是國家的情況,中國是怎樣一個國家,有什么特點。為了正確了解和認識國情,就要學習歷史,很明顯,國家的特點與歷史是分不開的,是在歷史上逐漸形成的,可能你還不理解我的意思,我說的具體點,比如,中國為什么一定要由中國共產黨來領導,走社會主義道路?講一個我很難忘的續范亭將軍的故事:他生于清朝末年,是一個農民家的孩子,十六七歲時考入陸軍學校,辛亥革命時,立下過赫赫戰功。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后,他看到國民黨和國民政府的一些黨國要員們丟下民族、國家大事不管,花天酒地,蔣介石還專門打內戰圍剿紅軍、向日本侵略者退讓妥協。續范亭勸說蔣介石毫無效果,悲憤之中在中山陵(孫中山先生陵墓)前剖腹自殺,遇救未死。之后,他斷然與蔣介石決裂,在周恩來同志啟發幫助下,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馳騁在抗日戰場上,后來因病逝世,病逝前給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信中寫道:“范亭自辛亥以來即摸索為民族和人民解放的真理,奮勇前進,在幾經波折之后,終于認清了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道路,才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徹底解放的道路,七七抗戰之后,即欣然接受領導,想以此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續范亭將軍的經歷是否能告訴你:續范亭的精神正是中國代代相傳的愛國志士矢志不渝地追求真理的精神,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的道路,是中國人經歷了長期曲折磨難而做出的偉大選擇,這就是中國的最基本的國情。這個故事是否也能使你想到:懂得國情,才能懂得怎樣報效祖國,不然的話,就是盲人騎瞎馬了。
關于第四點,用一位外國大科學家的話來說:讀史使人明智。歷史學習賦予人力量,這可要你慢慢去體會,簡單地說,歷史本身千頭萬緒,紛繁復雜,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我們的頭腦也會思路開闊,豐富起來,看問題不那么簡單化。像看人,小時候總問家長、問老師、他是好人,還是壞人,有些人就不好說了吧。秦始皇滅六國完成統一,功勞很大,永載史冊,可他對人民非常殘酷,是個暴君;唐玄宗,又稱唐明皇,他統治的前期是空前的盛世,后期卻釀成一場罕見的大亂,說唐玄宗明也好,不明也好,都不確切。對歷史上一個人或一件事,往往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請看第三頁下圖,歷代人民頌揚的李自成,進步史學家稱他為農民領袖,認為在他身上體現著人民群眾推動歷史前進的偉大力量。地主階級污蔑他為“盜賊”,其實《水滸傳》里的梁山好漢說得好:“不義之財,取之無礙。”我要告訴同學們,使人們能夠正確、恰當地看待歷史,那只有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后,因為馬克思主義使歷史學真正成為一門科學,按照馬克思主義,應當階級地、歷史地、實事求是地、全面公正地分析評價歷史。
學會正確地看待歷史,必能幫助我們正確地認識現在。可以說,歷史是一種智慧,是一種本領,是人類走向未來的向導。我們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開創、奠基者李大釗說得好:“向歷史中尋找人生、尋找世界、尋找自己”,希望同學們記住它。以上我的這番話,留給同學們今后逐漸去體會吧!
為了達到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編寫課本的教師經過精心選擇,編成了我們的課本,也許你要問,那課本上的歷史知識從哪里來的?我知道你們可能會刨根問底,好了,我來交待一下這個問題。
(板書“了解歷史的途徑”)從哪里去了解歷史?歷史雖已經過去,但并不是消失得無影無蹤,你看,第四頁上的青銅器、瓷器、長城,右下圖是一片空曠的土地,怎能想象這里曾是十分壯觀的商朝宮殿!這些文物、古跡、遺址,是我們了解歷史的實物資料。因此,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應當盡量爭取參觀博物館、名勝古跡等等。另外一個方面,一個了解歷史的主要來源,就是大量的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字記錄。大量,量有多大,不大容易講清楚,特別是中國的史書,中國人喜歡用一個比喻性的說法——浩如煙海,歐洲的一位偉大的哲學家說過:“中國‘歷史作家’的層出不窮,繼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比不上的。”書籍碑刻是了解歷史的文字資料。我們要真正學好歷史,首先要充分運用課本,也有必要閱讀一些課外書,比如《上下五千年》、《龍的傳人》等。
僅僅由我們剛才一起回顧的歷史知識,不知你是否注意到歷史知識的幾個基本因素,(學生答:有人,有地點,有時間,有事情的原因、經過、結果。)今天,我只特別說說怎樣計算歷史年代,也就是計算歷史時間的方法(板書)。今年是公元多少年?(學生答:1990年。)這是怎么計算出來的,誰知道它的來歷?(學生答:是根據公元紀年。)以公元1年——稱作元年為紀年開始的標志,在這以后發生的事,由元年向后推算,稱為××年,這以前的事,由元年向前推算,簡稱為前××年,比如公元元年的前1年就是前1年,每十年稱為一個“年代”,每十年稱為一個“年代”,每100年,稱為一個“世紀”。請你們想個辦法,用一種圖表來表示這種公元紀年的方法,試試看先不要看課本。(學生做圖表。)好啦,我們看看課本第五頁上,和許多同學做的一樣或者相似,它像數軸,可又與數軸不同——(學生答:沒有0。)咱們給它取個名稱吧!(學生答:公元紀年的標尺。紀年尺表。紀年尺。紀年軸。年代尺。)暫且叫它年代尺吧!請你們看一看它下方的兩張圖,算出司馬遷開始著《史記》與蔡倫改進造紙術這兩者之間相距多少年?(學生答:209年;208年。)兩個答案,哪個正確?是第二個,因為——(學生答:因為年代尺沒有0,因此計算公元前后之間的年代時要減1。)很好,再做個練習: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到今年——1990年,誕辰多少年?(學生答:2540年。)非常正確。再考你們一考:20世紀70年代是公元多少年到多少年?(學生答:1970年到1979年。)對。請你們把1990年按世紀年代來表述,(學生答:20世紀90年代。)差一點點——20世紀90年代的第一年。
至于怎樣學好歷史課(板書),即學習歷史的方法,其實這已經貫穿在前邊我講過的內容之中了。
我給今天這節課加一個副標題——導言(板書),它是否能為你今后的歷史學習起到向導的作用,請你課后再作回想吧!
愿歷史這門課給你,也給我帶來快樂,帶來收獲,這就看我們師生之間的合作啦,我講得不對的地方,希望同學們指出來。
[本課所用教材系1989年人教版《中國歷史》第一冊(試用本)]
后記:
九年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的第一課,是把通常所說的導言課納入教科書課文總體內容的系列之中,同時,又作為獨立的一部分出現,這是一個創舉。這一課的要義、精髓——“為什么學習歷史”,即課題下方框里的一段話,是畫龍點睛的睛,以綱帶目的綱,是要讓學生懂得學習歷史的意義。
這一課有著先于新的學習過程之前的引路、開路的意義,即具有先導性,盡最大的可能把學生引入中學歷史課的學習中來,引入以教科書的編寫主旨與教師的教學思想的相結合而設置的學習情境中來。真可以概括為引人入勝。這是學生中學時代的第一節歷史課,自然也就成了學生對歷史課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往往帶著先入為主的影響力。如果承認這個事實,那我們對這一課就是要格外珍視。學生對一門課的印象主要包括對教師、對教科書、對課堂教學過程 的分別的印象,又是對這三方面印象的總和。盡管教科書有著不可低估的對學生的吸引的力量、感召的力量、教育的力量,而教師對這種力量的深入的理解、充分的表現、巧妙的運用,仍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鎖鑰,其中,教師的情感尤為不可忽視,其重要的地位是無以替代的。
這一課也應充當溝通中小學教學聯系的橋梁,它表現為喚起學生對已有的知識和觀念的回憶,進而運用這種回憶,使之對同化新的知識和觀念起到應有的作用。在教學設計上,根據教科書提供的便利,可以帶學生沿著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路線,即運用七幅組畫及其他幾組畫,勾勒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揭示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以史實為思維材料,論從史出,避免空論。
我試圖從這第一課起,就為建立親切合作的師生關系、教學關系而努力,我深信愛屋及烏的道理,如能使學生喜歡教師,也常常會使他們推其愛而愛上這門課。第一課也要開始為學生早日真正能以探求的態度成為學習的主體而創造條件。例如:認識學習歷史的意義、學習歷史的方法等,都是讓學生自得其論,對公元紀年方法的理解也是通過學生的形象表示及獨立地運用,等等。教科書編排的內容豐富、語言生動、形式活潑,只要加上教師對教科書的再創造,就可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在我多年從事初一歷史教學的體會中,序言課上的有些作法是可選用的。舉例而言,第一課就應當讓學生感到“歷史并不遙遠,歷史就在身邊,歷史與自己相連”,為得到這種切近感、親切感,我常用和新同學聊聊天的辦法,問一問:“你能到三中來學習,是高興呢,還是不高興?”針對部分學生為能上三中的滿足心理和另一部分同學為不能上重點中學的失落心理(三中是在重點中學之下的最好的學校之一),繼續請學生談談這次升學的過程中,自己的經驗教訓。在這當中,作為一個老師、但首先是朋友的發言,我回憶了我小學畢業沒有能升入自己理想的中學,但在中學老師的指導下,改掉了在小學貪玩、學習不扎實的壞毛病,初中畢業獲得北京市并不為多的很珍貴的金質獎章,由自己挑選高中。然后,告訴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歷史——走過的人生道路,我們要善于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得意時保持清醒,不順時不要氣餒。一個人是如此,大而言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應當從歷史中贏得未來。古人說鑒往知來,就是審察以往、可推知未來。我希望同學們每個人都學會做自己的歷史學家,長大以后,在建設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的過程中,也要當一個參與國家發展的歷史參謀,所以我在同學們中學時代第一節歷史課上,就要告訴大家,無論你將來從事什么工作,從中學歷史課學到的知識、本領都將呈現出不可缺少的意義。在八中超常兒童的少年班第一節歷史課上,為收到同樣的效果,我先表示,沒見到同學們時,在我的心目中,少年班的孩子們就是非常非常可愛的,今天終于見面了,首先要祝賀同學們在少年班學生百里挑一的選拔中獲勝,我聽人說少年班的學生是小神童,是小天才,總之,超常兒童——用一句成語來說,就是超群出眾。大家承認少年班學生聰明,那么,同學們自己能不能說出自己為什么聰明,為什么能被選入少年班?在學生踴躍地(少年班學生的一個突出特點)發言后,我說,再送你們一個成語,請你們記下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樣的人在歷史記載中大有人在,你們有知道的嗎?學生真能說出孔融的故事,說出《傷(方)仲永》和“江郎才盡”的大致意思(閱讀量大,是少年班學生又一特點),我總結了幾句,的確不能以人小時候聰明懂事,就肯定他成年后必有成就。聰明的孩子,要會保持、增長自己的優點、才智和吸取、避免別人的教訓、缺點。過去,序言課從“什么是歷史”(客觀歷史——歷史的記述——歷史學——歷史科學)這個本身就不易說明白的問題入物,然后加上“為什么學歷史”、“怎么樣學歷史”等內容,形成了一個固定而呆板的模式,新教材的第一課,為我們打破這種模式的創新,提供了重要的前提,但如果教師不具有相應的教學觀,也是枉然。
在序言課的總結時,可以談幾點有關學習歷史課的方法。其一,首先要學會做課堂的主人,專心聽講,積極思考,善于問,勇于答,等等;其二,要學會運用手中的學習工具,會讀課文文字和圖表,會做筆記,不僅僅是抄老師寫的板書,要逐步鍛煉寫隨記;其三,要盡可能開辟自己的學科課外學習途徑,恰當適時地選讀課外讀物,積累感興趣的有價值的學習資料(如剪報,記載目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