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爭霸教案
生:(閱讀教材,并說出美蘇爭霸的第二個階段的時間和特點)
2.第二階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蘇進攻美防守。
師:這一時期蘇聯和美國的態勢都有一個變化的過程,美國是轉攻為守,蘇聯則是從蘇美合作主宰世界轉變為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積極進攻戰略。六七十年代蘇聯為什么能夠推行積極進攻的爭霸戰略?
師:(投影圖表“美蘇戰略核武器對比表”)
項目 年份 美國 蘇聯
洲際導彈 1968 1054枚 858枚
1978 1054枚 1400枚
潛艇發射導彈 1968 656枚 121枚
1978 656枚 1015枚
戰略轟炸機 1968 545架 155架
1978 432架 135架
核彈頭 1968 4300枚 1300枚
1978 11000枚 4500枚
生:(學生分析并回答問題)
師:1964年上臺執政的勃列日涅夫積極擴軍備戰。從這張圖表我們可以看出,到70年代,就軍事力量的對比而言,蘇聯已經從戰略劣勢轉為戰略均勢,并日益顯出超過美國的趨勢,同時,蘇聯的經濟實力同美國的差距也大為縮小。蘇聯工業總產值從1950年相當于美國的30%,上升到1975年的大約80%。日益增強的實力,特別是軍事實力,成為勃列日涅夫積極進攻戰略的支柱。那么,蘇聯全球性進攻戰略的具體表現是什么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師:蘇聯在亞洲進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擴張活動,最突出的事例就是1979年蘇軍入侵阿富汗。
(電腦動態加聲樂顯示“蘇軍入侵阿富汗路線圖”)
師:1979年蘇聯出兵阿富汗,實行直接的軍事占領,直接威脅海灣地區和印度洋地區的和平,標志著蘇聯霸權主義政策發展到了頂點。另外,蘇聯還加緊對中國進行壓制和軍事威脅,以致釀成中蘇邊境的武裝沖突,最突出的事例就是1969年的珍寶島事件。70年代初,蘇聯已在中國邊境陳兵百萬。
師:與蘇聯相反,美國在這一時期卻轉攻為守,這主要是由于美國的實力相對削弱的原因,美國的實力為什么會相對削弱呢?
生:(在教師指導下,結合學過的知識回答問題)
師:迫于形勢的變化,1969年尼克松擔任美國總統后,對美國的對外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御。
(投影資料,如下)
美國將參加各盟國和朋友的防務和發展活動,但是美國不能而且也不會制定全部方案,擬訂全部計劃,執行全部決定,負起保衛世界自由國家的全部責任,只有在我們的幫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認為是符合我們的利益的時候,我們才會給以幫助。
——美國總統尼克松1970年對外政策報告
師:請結合這段資料說一說尼克松在1970年提出的對外政策,同戰后初期的杜魯門主義有什么不同點?
生:(學生思考并作答)
師:這種政策調整,是美國力量衰弱過程中的產物,它的基本傾向是收縮美國的海外態勢,收縮的重點是亞洲。為此,尼克松在亞洲采取了兩大步驟:一是1979年美軍從越南撤出,二是開始同中國實現關系正常化。
師:(投影圖片“1972年2月21日,周恩來總理在機場迎接尼克松一行”,教師講述)請問在這之前,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采取的是什么態度?
生:(回憶所學知識作答)
師:盡管美國的對外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但是美國仍不失為資本主義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仍然擁有巨大的經濟軍事實力,而且不管如何調整策略,美國都沒有放棄它的霸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