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②恢復高考招生制度
新中國的高考制度始于1952年。從這一年到1966年“文革”前,高校招生實行全國統一命題、一次考試、分批錄取的辦法。招生工作的原則是階級路線和政治與學業兼顧,生源主要是應屆高中畢業生和其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文革”開始后不久,高考制度即被取消,高校也停止招生工作。直到1972年,大多數高校又開始恢復招生,但明確規定:只“選拔具有二年以上實踐經驗的優秀工農兵入學”,不招收應屆畢業生,取消文化考試,實行“自愿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審”的辦法。這期間,“白卷英雄”被樹成典型,進入大學的工農兵學員文化基礎參差不齊,有的人甚至不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基礎。
1977年8月4日,鄧小平在北京親自主持召開了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邀請30多位著名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參加。這是他恢復工作后主持召開的第一個會議。在這次會議上,鄧小平當即拍板,當年恢復中斷十年的高考。12月,570萬考生走進考場,加上1978年夏季考生,兩季考生共有1160萬人。這恐怕是迄今為止,世界考試史上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考試。
xx年,我國恢復高考制度30周年。30年來,我國共有近6000萬高中畢業生參加高考,1000多萬人被高校錄取,其中培養出3萬多名博士生和30多萬名碩士生。
③組織編寫新教材
④倡導尊師重教社會風氣
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鄧小平同志大力倡導全黨全社會尊師重教。國家規定了教師節(1985年),頒布了《教師法》(1993年),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獲得普遍的提高,尊師重教逐步形成風氣,極大地激發了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2、確立教育優先發展地位,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① “三個面向”指導方針的提出;
1983年,當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處在起步階段時,鄧小平同志以歷史的眼光,從戰略的高度,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二十多年來,這“三個面向”的題詞所蘊含的深刻的教育理念,已經成為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針,“三個面向”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成為我們教育改革的旗幟和靈魂。
②改革教育制度,基礎、中等和高等教育全面發展;
基礎教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制定《義務教育法》(xx年)
中等教育——實行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并舉;
高等教育——增設邊緣學科,建立學位制,擴大自主權
③實施發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計劃;
我國的“211工程”計劃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及國務院《關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中,提出:為了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面向21世紀,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專業,使其到xx年左右在教育質量、科學研究、管理水平及辦學效益等方面有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顯進展,力爭在21世紀初有一批高等學校和學科、專業接近或達到國際一流大學的水平。這即“211工程”計劃。總之,"211工程"就是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