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④增加教育投資,啟動“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的標志
1983年,蘇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縣桃嶺鄉張灣村一個普通的農家,父親蘇良友,母親鐘業珍,靠打魚、養蠶、養豬和種田、種板栗為生,一家人過著拮據、簡樸的鄉村生活。
1991年5月,7歲的蘇明娟是張灣小學的一年級學生,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解海龍到金寨縣采訪拍攝希望工程,跑了十幾個村莊,最后來到張灣小學,找到了正在上課的蘇明娟,一雙特別能代表貧困山區孩子“渴望讀書的大眼睛”攝入他的鏡頭。這幅畫面為一個手握鉛筆頭、兩只直視前方對求知充滿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題為“我要上學”的照片發表后,很快被國內各大報紙雜志爭相轉載,成為中國希望工程的宣傳標志,蘇明娟也隨之成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希望工程概述和意義
19xx年9月5日,鄧小平為“希望工程”題名。“希望工程”是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為目的,于1989年發起的一項公益事業。
希望工程在中國青基會及其授權的各級希望工程實施機構的努力推動下,得到了社會各界、海內外團體、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支持和熱情參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實施成果和綜合效益,贏得了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的高度評價,已成為我國最具社會影響和享有崇高聲譽的民間公益事業。截止xx年12月31日,全國希望工程累計資助建設希望小學8,890所;累計資助失學兒童2,474,342名;累計資助“希望之星”20,543名;累計援建希望網校130所;累計培訓希望小學教師15,898名;累計捐贈10,000套希望書庫和3,000套三辰影庫。
希望工程的實施,改變了一大批失學兒童的命運,改善了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喚起了全社會的重教意識,促進了基礎教育的發展;弘揚了扶貧濟困、助人為樂的優良傳統,推動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⑤加大西部地區教育發展的力度,增加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經費。
國家出資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設,并在西部180多個縣,建立職業教育中心;進一步實施東西部對口支援,增加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經費,大力推動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
★教學小結:過去50年,是共和國教育事業在艱難曲折中發展的50年。50年來,在以毛澤東、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集體的英明領導下,全黨、全社會和廣大教育工作者艱苦奮斗所贏得的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空前發展的輝煌成就將永載史冊。迎著新世紀的曙光,我們豪情滿懷。中華民族的未來是輝煌燦爛的,中國教育的未來是充滿希望的。我們要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業布置: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經歷了怎樣的歷程,我們從中能總結出哪些經驗和教訓?
((1)新中國成立后教育的創立發展;左傾思想影響下教育的曲折發展;改革開放后教育的蓬勃發展;
(2)經驗教訓: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切實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從基本國情出發;第五,教育必須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