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明治維新
這里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平民可以自由擇業和遷徙,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二是明治政府用公債的形式逐步收回了華族和士族的俸祿和祿米。華族和士族的上層利用巨額公債投資于新興工業,成為資本家。其實質是利用國家力量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二、發展新經濟:
1、幣制改革(1871年):以金本位的紙幣日元作為全國唯一貨幣。
2、土地改革(1872年):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
作用:土地所有權的確認和保護,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經營農業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3、地稅改革(1873年):以土地價格為標準,一律按地價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稅,并以貨幣稅取代原來的實物稅。
作用: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為國家工業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4、殖產興業:
(1)背景:殖產興業”政策是大久保利通1874年在考察歐美國家后提出的。其主要精神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發展經濟,以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2)內容:
①利用政府力量引進技術和設備,創辦“樣板”企業,供私人企業效仿。同時由國家興辦近代交通通訊事業,為工業發展奠定基礎。
②大力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
具體措施:a.政府把鐵路和軍工企業以外的大部分國營企業無償或以優惠的價格轉讓給私人資本家。
b.政府通過補助金和優惠貸款等形式給予私人資本家資金支持。
作用:a. 日本出現了興辦工業的熱潮,建立了許多資本主義企業。至19世紀90年代初日本初步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化。
b. 資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業,這構成了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特征。
c. 得到明治政府鼎立扶持是那些與政府關系密切的大資本家如三井、三菱集團等,奠定了他們后來發展為“財閥”的基礎。
③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場,同時積極發展國內市場。(具體內容參見下節課的教學內容)
三、倡導“文明開化”:
【過渡】明治政府在推廣“殖產興業”政策時特別注意從西方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以提高日本的生產力水平。但只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是不夠的,還必須學會和掌握這些技術,因此明治政府大力倡導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即所謂“文明開化”
1、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方著作,讓更多日本國民了解和認識西方文明
2、進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體制。
表現: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統一管理全國的教育,開始逐步建立了小學、中學和大學三級教育體制。小學為義務教育,所有適齡兒童必須上學。教學內容增加了許多自然科學的知識。
評價:(可參照教材“學思之窗”:如何評價“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則?)
教育改革為日本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的人才;但日本教育強調效忠天皇,向學生灌輸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濃厚。
3、大力推行西化
表現:采用西方歷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武士剪掉頭上的發結等。
問題:隨著學習西方高潮的到來,也出現追逐西方文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傾向。如:
①有的人主張取消日語,改用“文明”的英語。
②許多高級官員散布“脫亞入歐”論。
【備課資料1】“脫亞入歐”論
公元7、8世紀,日本曾模仿中國唐朝都城長安建造起奈良;19世紀中葉,隨著日本封閉的國門被美國人用炮艦打開,日本人也首次接觸到西方工業革命的先進成果,從此,日本走上了學習西方的“脫亞入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