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破解李約瑟難題
第三單元 從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學理性時代
第16課 綜合探究:破解“李約瑟難題”
素 材
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在時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進行研究后發現,16世紀前,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遠遠超過西方,但是,“為什么近代科學只在歐洲文明中發展,而未在中國文明中成長”?這個疑問后來被學術界命名為“李約瑟難題”,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什么是“李約瑟難題”?
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是對生產經驗和自然現象的簡單總結,屬于經驗和描述的范疇。例如火藥的發明是人們在煉丹時偶然發現的副產品,并未上升到化學反應方面的科學認識。中國最早發現哈雷彗星,但卻沒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現的周期,而英國人哈雷揭示了其中的規律,此星因此被命名為哈雷彗星。張衡的渾天儀沒有把對日、月和行星運行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論闡釋,而后來的托勒密地心說則包含了定量認識和用數學方法揭示天體運動規律的合理內核。中國古代的數學偏重“算”的實用技巧,而缺乏用以演繹、證明規律的理念。中國古代科技領先于西方的大多在經驗技能方面,其間缺少科學的概念、定律和邏輯推理,也未能提出較為系統的完整的學說。這種“傳統科技”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科學。
“李約瑟難題”的準確表述應該是:中國古代在經驗技術的發展水平上遠遠超過西方,但為什么近代科學卻首先在西方誕生,而中國反而遠遠落在西方后面呢?
結合第6、第15課所學內容,舉例說明古代科技成就與近現代科研成果的區別。
近代科學的晨光與傳統科技的晚霞
據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學大事年表》記載,明朝以前,世界上的重要發明和重大科學成就大約300項,其中中國大約175項,占總數的58%以上。明中后期商品經濟發展,引發了革新工藝技術的需要,推進了科技發展,涌現出一些在傳統科技領域取得一定突破的科學巨匠。但這一黃金時期稍縱即逝,人清之后便不再有任何領先世界的科技成果,甚至晚明已經取得的成果也被棄置遺忘。中國的科學技術由先進轉為落后,陷入長期停滯狀態。
結合所學知識,參照教材所附《中外歷史大事年表》,編制《16世紀中葉至18世
紀下半葉西方與中國重大科學技術成就比較表》。
將下列事件按相應時段填入表中,并分析這些因素與科技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
文藝復興 工業革命 啟蒙運動 宗教改革運動 資產階級革命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 西學東漸 李自成起義 清兵入關 閉關鎖國 文字獄
請思考:
1.西方文藝復興之后科技迅速發展的原因。
2.結合明中后期歷史背景,分析晚明科技一度輝煌的原因。
3.15世紀后中國科技由盛轉衰的原因。
對“李約瑟難題”的各種解釋
解釋一:固守農耕經濟藩籬阻礙了近代科學技術發展
社會與生產的需要決定了科學技術的發展。西方伴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和工業化的發展,近代科學開始萌發,并在科技創新與工業革命相互鼓蕩中迅速發展。而中國明清,特別是清朝政府固守農耕經濟藩籬,從根本上阻礙了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如果說,在中世紀的黑夜之后,科學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興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發展起來,那末,我們要再次把這個奇跡歸功于生產。……工業有了巨大的發展,并產生了大量力學上的(紡織、鐘表制造、磨坊)、化學上的(染色、冶金、釀酒)以及物理學上的(眼鏡)新事實,這些事實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觀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進行實驗的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設計制造成為可能。可以說,真正有系統的實驗科學,這時候才第一次成為可能。……地理上的發現——純粹為了營利,因而歸根結底是為了生產而作出的——又在氣象學、動物學、植物學、生理學(人體的)方面,展示了無數的直到那時還得不到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