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破解李約瑟難題
清雍正皇帝反復強調:“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
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率天下農民竭力耕耘”,“使人力無遺而地力始盡” (《清
世宗實錄》卷五七、卷一六)。
請思考:在清朝固守高度密集型農耕經濟,大大削弱開發新能源和科技創新驅動力的情況下,近代科技能否發展起來?
解釋二:科舉制度扼制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已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不但專考“四書五經”,而且按刻板的模式作文選官--“八股取士”?茖W技術完全被排斥在各級教育和科舉選官考試內容之外。
西方的一些平民,甚至小修道士十幾年如一日探求自然的奧秘,成為大科學家。試想,中國如有獎勵機制激勵廣大士人以“十年寒窗”、“皓首窮經”的精神與毅力投身于科學研究事業,中國的科學技術會呈現出一種什么狀況?
解釋三:重人倫、輕自然的文化傳統妨礙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作為官方正統思想的儒學,強調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安天立命、修己安人,缺乏研究、開發自然的傳統。當科學技術處于以總結經驗、搜集材料為主的傳統科技階段時,其影響尚不明顯,因此中國古代還有可能在技術方面做出領先于西方的貢獻。但一旦進入理論升華階段,哲學觀和自然觀的影響就至關重要。
西方科學家法拉第認為自然現象應該是統一的,既然電能生磁,磁就極可能生電。他沿著這一思路堅定不移地探索,終于為人類找到了新的能源。而明清時期實行文化專制,人們的哲學觀、自然觀還停留在簡單的“天人合一”,甚至金、木、水、火、土“陰陽五行”的階段,極大地妨礙了近代科學理論的發展。
其他解釋
一些學者認為專制集權的官僚體制、封閉禁錮的社會結構,以及環境氣候、語言與文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有的學者指出,沒有成熟的自由市場,并漠視私有產權,沒有專利權觀念,扼殺了創新發明的動機。有的學者認為,近代科技與近代工業化相互鼓蕩,明清科技滯后是農耕經濟與工業文明較量的必然結果,這才是破解“李約瑟難題”的癥結所在。
事實上,許多因素互相關聯,或遞進、或互動,共同發生影響。
你同意哪一種解釋?你能簡要概述各種因素是怎樣共同發生影響的嗎?
馬克思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一文中指出:“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鹚幇羊T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1.什么原因使西方能夠把從中國傳人的三大發明“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2.為什么在三大發明的故鄉中國,未能將其“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3.通過探究“李約瑟難題”,我們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