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
(2)材料2中,孝文帝為遷都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認為這些理由是否成立?當時遷都還有哪些客觀原因? (10分)
(3)遷都建議遇到了怎樣的阻力?對此孝文帝采取了什么對策?(4分)
(4)遷都有何意義?(8分)
2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書•李沖傳》曰:“舊無三長,惟立宗主督護,所以民多隱冒,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官吏們畏于權勢,多與地主勾結,“縱富督貧,避強侵弱”。
材料二:北魏統治者熱衷于發動戰爭。對各族人民的統治, 除租稅繁多、徭役沉重外,他們還強迫其他族人民充當步兵,在打仗時沖鋒在前,稍有遲緩,就會被后面督陣的鮮卑族的騎兵踐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時,曾寫信給守城主將, 約他出兵決戰。信中大意是說:我今所遣戰士,盡非鮮卑人。你殺了他們等于替我清除內部隱患,對我們有利無害。
材料三:據史書記載,北魏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左》《老》,尤精釋義。才藻富贍,好為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書•高祖紀》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二,說明北魏統一北方以后,哪些問題導致了北魏統治的深刻危機?(8分)
(2)依據材料三,文獻反映了孝文帝哪方面的造詣?這對以后他推行改革有什么影響?(8分)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a解析:本題考查北魏的有關史實。386年拓跋部首領拓跋圭重建代國,不久改魏,史稱北魏。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所以說建立北魏政權后,才統一黃河流域。
2.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當時先進經濟發展形式實質的理解能力。在封建社會,黃河流域最先進的經濟形式是封建制下的農業生產模式,因此選b。
3.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辨析、理解能力。按人口分配土地是孝文帝改革前期推行的均田制,是一種較完善的土地制度,因此不符合題目要求。a、b兩項指宗主督護制,宗主督護農民納稅服役。宗主與地主勾結,縱富督貧,使農民負擔沉重。
4.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辨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北魏社會的落后和中原先進文化經濟形態的吸引是促使北魏改革、實行均田制的主要原因,實際上就是學習漢族封建化的經濟形態。
5.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排列先后排序的能力。關鍵要明確具體史實的時間及先后順序。孝文帝改革在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故排除a、b。490年孝文帝親政,此前在馮太后的主持下,①②已實行。③是在孝文帝親政后發生的。
6.b解析:“調”是指以戶為依據的財產稅。北魏的指的是農民每年向政府繳納一定數量的絹帛等物。
7.a 解析:遷都從一開始就遭到鮮卑貴族的激烈反對。
8.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前期改革作用的全面認識能力。前期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經濟方面,針對的北魏社會矛盾,為解決社會問題而改革,但④得益于后期改革。
9.c解析:本題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平城守舊勢力大,洛陽是中原政治、經濟中心,遷都洛陽便于深入的學習漢文化,推行改革。
10.d解析:本題屬于否定性選擇題,考查學生對孝文帝改革中移風易俗的理解。說漢話是有條件的,年滿30歲以上可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