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政變
三、變法失敗的原因與變法的歷史意義
(1) 變法失敗的原因
戊戌變法的領導階級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由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國情,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夾縫中生存,因而,資產階級的力量弱小,而中國封建統治有著近兩千年的歷史,清朝建立了一套較完備的機制,掌握實權的慈禧有政治手腕,有雄厚的統治基礎,所以,相比較而言,封建勢力十分強大。由經濟基礎而引出的階級力量對比的懸殊是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再從維新派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 脫離群眾, 只是寄希望沒有實權的光緒帝, 甚至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 企圖用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有限改革, 以上諸多方面暴露了維新派在維新運動中的問題, 這是導致運動失敗的主要因素。
(2)失敗的教訓
在當時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走不通,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漫長而又曲折。
(3)變法的歷史意義
從時代背景分析,變法運動是在中華民族遭遇空前危機的情況下開始的,尤其在甲午戰爭失敗于鄰國日本后,帝國主義對中國瓜分豆剖,亡國滅種絕非聳言危聽。《馬關條約》簽訂時出現的“公車上書”成為變法的開始。所以變法圖強救亡圖存是變法的直接目的。從這個意義上看,變法是愛國的,是進步的。
從變法的內容看,政治上要求實行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經濟上要求發展資本主義,從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看,從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看,推行資本主義是中國的出路,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
從變法運動的過程看,上書、演講、辦團體,宣傳變祖宗之法,興民權,學西學,這樣必然要和封建思想和文化進行斗爭,維新派和頑固派的論戰就是這種現象的反映。所以說,變法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其許多遺產成為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寶貴財富。
戊戌變法的意義體現在哪些方面?
解題關鍵: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
思路引領:從戊戌變法的動機目標、從頒布新政的具體內容、從變法的思想基礎、從戊戌維新推動中國現代化的角度等等進行思考。尤其要注意戊戌維新如何進行中國第一次現代化的社會動員和啟動了人和社會建構方式的現代化工程。
答案提示:變法圖強救亡圖存是變法的直接目的,愛國性;進行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嘗試,發展資本主義是歷史發展的進步潮流和趨勢;變法的思想基礎是資本主義學說,抨擊封建文化宣傳資產階級文化,就是促進近代思想的啟蒙,就是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中國現代化的進程產生了影響;戊戌變法運動是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寶貴財富。
深化認識:
守舊勢力抵制和反對新政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維護自身統治權力,是反動的。維新派試圖嘗試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發展民族資本主義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是進步的
維新派表現了強烈的愛國熱情,尤其以譚嗣同為代表的為變法而甘愿犧牲的精神可歌可泣。戊戌變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為中華文明發展史提供了寶貴財富
在當時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走不通,中國近代化漫長曲折
課堂演練:
課堂總結:
識記:
慈禧解除翁同龢的軍機大臣職務;任命榮祿為直 隸總督;光緒帝任命“軍機四卿”;光緒帝和維新派拉籠掌握新建陸軍的袁世凱;游說外國列強支持變法
識記:
9月21日慈禧和守舊勢力發動政變, 囚禁光緒帝于瀛臺, 強迫光緒帝上諭請太后重新主政; “戊戌六君子”; “百日維新” 宣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