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建國以后,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教育工作,把發展人民教育事業作為重要的任務和工作。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確立教育要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要向廣大工農開門,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1954年9月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各級各類教育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為廣大人民群眾創造了各種受教育機會。
2.制定方針。這是本目的又一個重點。教材介紹了以毛澤東、劉少奇等為首的黨和人民政府提出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從而保證了新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并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3.初具規模。重點強調在一系列方針政策指引下,新中國成立后的17年,教育事業在艱難探索中前進,取得成就。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學前教育、大中小學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規模,全日制教育、業余教育和半工半讀教育共同發展。培養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軍和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奠定了共和國教育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教學建議:
1)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認真閱讀,從總體上宏觀概括開基創業17年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培養學生閱讀、分析、概括、記憶等一系列能力的基礎上,加強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2)通過資料回放,了解新中國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學校進行的一系列做法。利用“學思之窗”的材料設計并分析討論問題。
3)引導學生分析“新中國17年教育與舊中國教育發展的比較”表格,幫助學生充分認識新中國17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第二目“探索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這是本課的一個重點。教材內容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左傾思想指導下的教育混亂,使整個民族文化素質大大下降,我國與世界發達國家的距離被拉大了。第二,文革結束后教育的蓬勃發展。包括撥亂反正,全面整頓;確立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科教興國;堅持“三個面向”,深化教育改革和新時期教育蓬勃發展四個層次。
1.“左”傾思想指導下的混亂教育。教材首先點出這種曲折出現的原因,教育遭到的破壞以及不良影響。
由于“左”的指導思想影響,在探索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上,出現過一些偏差。在“大躍進”的年代,各地出現了“教育大躍進”,打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導致教育質量下降。20世紀60年代初,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教育事業進行了調整。1966年到1976年,中國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業受到嚴重破壞,瀕臨崩潰邊緣。
2.文革結束后教育的蓬勃發展。這是社會主義教育探索道路成功的一段,是本目也是本節課的一個最重點的內容。
(1)撥亂反正,全面整頓,迎來教育的春天。
“文革”結束后,各項事業百廢待興。鄧小平同志剛一復出,就深刻敏銳地認識到教育這個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生存危亡的重大問題的嚴重性,他自告奮勇抓科技和教育工作,親自領導了教育戰線撥亂反正和全國恢復教學秩序的工作。在很短的時間內,全國教育界知識分子數以萬計的冤假錯案被平反,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獲得了新生,教育的春天來到了!
高考制度在“文革”期間被廢除了十年,國家出現了嚴重的人才斷檔。在鄧小平同志親自主持下,教育界沖破重重障礙,在1977年冬天恢復了中斷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廣大教師精神振奮,教育界重新煥發了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