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同時,教育界開始了全面恢復和整頓被“文革”搞亂了的教育秩序,學制的恢復與重建,使學校教育迅速擺脫混亂局面,逐步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針對中小學教材短缺和混亂不堪的局面,鄧小平同志指示要加強教材建設。教育部積極組織編寫新的中小學教材,這對于穩定教學秩序和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基本保證。
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鄧小平同志大力倡導全黨全社會尊師重教。國家規定了教師節,頒布了《教師法》,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獲得普遍的提高,尊師重教逐步形成風氣,極大地激發了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2)確立教育優先發展地位,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鄧小平教育理論全面闡明了教育與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之間的辯證關系,確立了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優先發展戰略地位,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明確了面向21世紀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方向。
(3)堅持“三個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1983年9月,鄧小平同志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高屋建瓴,充分體現了鄧小平同志的遠見卓識。在其指引下,我國教育戰線銳意進取,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在基礎教育、《義務教育法》、教育投資上、中等教育結構、高等教育、學位制度、社會辦學、“希望工程”等各領域進行改革,取得進展。
(4)新時期教育事業得以蓬勃發展。
教學建議:
1)建議教師補充資料重點講解鄧小平對教育提出的“三個面向”和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兩大戰略措施。
2)充分利用教材中有關資料或是從報刊新聞介紹中了解到的信息,啟發思維,引起求知的興趣。河北石家莊美術職業學校學生做根雕、山東平度山區的希望小學學生上計算機課的圖片展示、現代中國教育發展狀況表格等可以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取得的重大成就。
3)有條件的學校可結合本課內容放映一些我國教育成就的錄像片或幻燈片,以增強直觀性。
第三目,迎接挑戰。本目可歸納成兩部分:迎接挑戰的原因和如何迎戰的具體做法。
1.原因: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背景下,只有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培養大批人才,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迎接國際競爭的挑戰。
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指出:“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競爭。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
2.加快教育改革和發展,將充滿生機活力的教育帶入21世紀。教材從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西部地區教育三方面提出加快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具體做法。
(1)首先是基礎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戰略地位。具體的做法是,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鼓勵社會力量辦學,推動農村義務教育,促進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加快課程教材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2)推動高等教育持續發展。1993年,國家著手實施“211工程”,大大促進了高等教育的發展,一批重點高校和重點實驗室迅速發展壯大。特別是涌現了一批以北大方正為代表的新型校辦企業,發揮高校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方面的智力優勢,進一步密切了教育與經濟、科技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