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學案
時間 科技戰略 制定戰略原因 取得的科技成果
20世紀50~70年代
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90年代以來
合作探究二:結合歷史背景,比較20世紀80年代以前和以后中國發展高科技側重點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合作探究三:新中國科技發展的原因及影響。
三、反思總結:新課程改革要求要轉變教學方式,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教學設計就是在這一精神的指導下設計而成的,本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可取的地方:
1、重新整合教材內容,用表格的形式展現,且由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填寫,能迅速突破重點。
2、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既能深化課堂教學,突破難點,又能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應該是歷史教學的本質所在。
3、在導入中結合了現實,注意課堂氣氛的渲染;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大量圖片,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
當然,在教學實踐中也有些不足,如沒有照顧到基礎知識、思維能力相對薄弱的學生,使得有少部分學生難以完成教學任務。以后在實踐中將會注意分組,由學習能力相對強的學生帶動學習能力相對弱的學生,真正實現合作而有效的學生自主學習。
(四)當堂檢測
1、鄧小平在哪次大會上重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
a. 十一屆三中全會上 b. 一屆人大會上
c. 全國科技大會上 d. 全國政協大會上
2、標志著中國國防力量加強,打破美國、蘇聯核壟斷的事件是
a. 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b. 實施“星火計劃”
c.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d. 秦山核電站建立
3、標志著中國進入航天時代的事件是
a.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 “東方紅”i號發射成功
c. “神舟”號飛船進太空 d. “遠望”i號航天測量船建成使用
4、“兩彈一星”是指
a. 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 b. 原子彈、氫彈和人造地球衛星
c. 氫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 d. 核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
5、袁隆平的科技成就產生的影響,最主要是
a. 第一個選育出雜交水稻優質品種 b. 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c.雜交稻解決國人吃飯和世界糧食問題 d.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課后練習與提高
1、“中國進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試驗,發展核武器,完全是為了防御,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消滅核武器”。“在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下列說法符合材料所闡述的觀點的有①中國將不再發展核武器②中國不承諾不使用核武器③中國承諾不使用核武器④中國將繼續必要的核試驗⑤發展核武器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消滅核武器⑥發展核試驗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消滅核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