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學案
過程與方法: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列表歸納新中國在科技領域內取得的重大成就,明確各項成就在中國與世界科技發展領域中的地位、意義;
借助多媒體,通過影視資料、圖片等再現歷史情景,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表格分析、影視、圖片等再現的歷史情景,學生認識我國科技成就在許多領域內已經達到或接近世界水平,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而有些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還存在差距,培養危機意識,增強使命感、激發為振興祖國發憤讀書的志向。
本課重點:
新中國建立后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就;
本科難點:
科技的發展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培養學生尊重科學、關注科學發展的意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必修ⅰ、必修ⅱ學習,對新中國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及當時的世界格局已經有所了解,已經初步具備了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背景知識。
學生通過第一單元、第四單元的學習對古代中國科技發展成就及地位、近代中國科技落后的原因已經有所了解,這將有助于理解新中國科技發展的原因。
五、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法、對比法等
六、課前準備
七、課時安排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復習導入
1、首先引導學生回憶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
2、思考:中國古代科技成就領先世界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哪幾方面?為什么?
3、思考:從中國近代的政治、經濟狀況來看,近代中國的科技發展會呈現出什么樣的特點?為什么?(衰弱;制度腐敗、經濟落后、戰亂頻仍、列強侵略)
4、圖片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5、教師總結以上問題,歸納成下列圖示。并由此引入新課。
古代(輝煌)——近代(衰弱)——新中國(振興)
(三)講授新課
一、新中國科技發展概況
1、新中國科技發展的原因
a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為我國科技發展創造了必要的前提;
b黨和國家對科技事業的重視,制訂了科技發展的長遠規劃;
1956年 將原子能、火箭、電子計算機列為發展重點
1963年 部署原子彈、導彈、氫彈的研究實驗,安排人造衛星的研制;
1986年 “863計劃”及以后的“星火計劃”
c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無私奉獻;
d新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及科教興國戰略,提供了雄厚了人才儲備;
e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
2、主要領域
核研究、航天技術、計算機應用和農業新品種研究
二、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
1、含義2、背景
【探究】新中國成立后,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么作出“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
【探究】出示下列材料,要求學生進行課堂討論
材料: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了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 ——鄧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