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學案
三、美國的“新經濟”
1、“新經濟”的含義及表現
含義: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是一種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
2、特點:⑴美國經濟蒸蒸日上,進入一個新一輪的擴張時代;⑵通貨膨脹和失業率逐年走低,基本實現了零通貨膨脹下的充分就業;⑶高新產業經濟發展迅速。
3、問題:⑴美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沒有改變;⑵壟斷資本占據支配地位,左右著國家政策;⑶美國社會依然是一個富裕與貧困、競爭與壟斷并存的兩極社會。
四、二戰后的聯邦德國
1、經濟政策:社會市場經濟
(1)含義:介于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
(2)特征:①讓市場充分發揮調節作用
②同時政府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2、結果:經濟奇跡般地迅速恢復和發展,成為西歐經濟的“火車頭”。
五、美歐等國推行的福利政策
1、原因:
二戰結束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縮小貧富差距,減少因貧困引發的社會問題,進行政
策的調整,使福利國家發展起來。
2、實質:
是國家運用社會保障政策和社會服務開支,來保障個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經濟安
全,并保障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較好的社會服務。
3、概況:
二戰后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社會福利政策,福利國家的發展日漸完備,到六七十年
代到達高峰。,到八十年代縮小規模;聯邦德國政府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人民
的基本生活,美國政府大力投資推行福利主義政策。
4、評價:
利:使窮人受惠不少,對社會的穩定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弊:導致政府財政不堪重負,到20世紀80 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國在不同程度上減少政府
的公共開支,縮小“福利國家”的規模。
【合作探究】
二戰后資本主義發展新變化的表現
(1)經濟體制: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資本主義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政府通過金融、財政等經濟手段調節著資本主義經濟運行,使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趨于緩和。
(2)社會各階層關系:西方福利國家在戰后得到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普遍和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以緩和社會矛盾,工人階級的社會地位有了提高。
(3)產業結構:第三產業蓬勃發展,高科技產業部門發展迅速。三大產業的比例有了變化,工農業物質生產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降低,而金融、商業和服務等部門的比重不斷提高。
(4)經濟增長模式(經濟運行機制):美國的“新經濟”、英國的混合市場經濟、法國的計劃指導經濟、聯邦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日本的政府主導型經濟。
【本課測評】
一、選擇題
( c )1.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最突出特點是
a.新興產業興起 b.勞動生產率提高
c.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空前發展 d.人民的生活改善
( c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資本主義生產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其原因不包括
a.使國內市場擴大 b.加強了對經濟生活的干預
c.消除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d.有利于開拓國際市場
( a )3.二戰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盛行與羅斯福新政不謀而合的凱恩斯主義經濟思想。在這一思想影響下西方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