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6.a 解析:例如在德意志,教會不僅控制了德意志人的精神世界,還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據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所以歐洲最大的封建主應該是教會。
強化提高
7.c 解析:《圣經》并未過時,①不是影響路德的因素,②③正確。
8.d 解析: 本題針對的是經濟掠奪,②是政治方面。
9.d 解析: 德意志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局面,使得羅馬天主教會在德意志的神權影響力較其他已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國家更為突出。羅馬教會對德意志的控制和掠奪,不僅加劇了德意志封建統治者與教皇的矛盾,而且進一步加劇了下層人民特別是農民階級的苦難,在16世紀的德意志,羅馬教皇成為眾矢之的,成為各種社會矛盾的焦點。
10.c 解析:“國家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屬于啟蒙思想家的主張。
課外延伸
11.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首先要分析材料,理解材料的內容,然后聯系課本中講述的教會的說教進行比較并歸納總結即可。
答案: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稱義”,他認為人的靈魂得救,要靠個人對上帝虔誠的信仰而得救,《圣經》為人們信仰的惟一權威和依據,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禮,只有靠終生信仰上帝,與上帝直接交往才是正道。這同天主教的傳統說法,即主張只有通過教會和教皇才能贖罪,必須靠繁縟的宗教儀式才能使靈魂進天堂是根本相反的,這種論點對教皇和天主教會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2. 【解析】 第(1)問回答事件“贖罪券”,第(2)問回答反映的“問題”,第(3)問要說明道理。
答案:(1)羅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贖罪券。
(2)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與掠奪,建立適應其發展需要的新教會。
(3)德意志各階層同羅馬教皇的矛盾十分尖銳,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意志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得到了各階層的支持。
高考猜想
13. 【答案】 d
【解析】 宗教改革受到了文藝復興的影響,并得到了世俗貴族的支持,宗教改革家抨擊宗教的愚昧。所以只有d項正確。
14. 【解析】回答第(1)題時要注意先答出“因信稱義”,然后再回答馬丁•路德翻譯《圣經》的目的;回答第(2)題時要注意承接上一題。
答案:(1)馬丁•路德提出“因信稱義”的基本觀點,認為只有信仰上帝,才能得到上帝的拯救,《圣經》是人們唯一信仰的神圣權威。每個信徒都應當閱讀《圣經》,并完全可以對《圣經》含義作出個人的價值判斷與理解。人人都能與上帝直接溝通,能自主地閱讀理解《圣經》,人人在上帝與《圣經》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會和教士作為中介。為方便德意志人閱讀《圣經》,馬丁•路德將《圣經》翻譯成德文。
(2)既有利于宗教改革拓展,也促進了德意志民族語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