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民教育事業的發展教案
課標要求
了解我國教育發展的史實,理解“國運興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建國初期社會主義教育興起的有關史實,認識新中國確立了新型的社會主義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實,認識“文化大革命”給教育帶來的巨大破壞,造成“文化斷層”、“人才斷層”,給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帶來的嚴重損失。了解新時期教育發展的偉大成就,聯系現實分析“科教興國”戰略的偉大意義;了解教育事業發展的有關法律文件。
(2)過程與方法:教師應注重啟發式教學,運用歷史圖片、影視資料和多媒體課件等多種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將理性分析與感性認識相結合,引導學生歸納整合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比較“文革”時期教育的破壞,新時期教育的繁榮,明確認識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發展要有穩定的政治局勢作保障,而教育的發展,人才的培養又促進了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科教興國”是振興中華民族的必由之路。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建國初期社會主義教育制度及方針;“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及偉大意義;新時期“依法治教”;新時期教育發展成就。
難點: 科教興國與現代化建設之間的關系。
教學建議
(1)“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興辦”一目,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認真閱讀,從總體上宏觀概括開基創業17年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培養學生閱讀、分析、概括、記憶等一系列能力的基礎上,加強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通過資料回放,了解新中國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學校進行的一系列做法。引導學生分析“新中國17年教育與舊中國教育發展的比較”表格,幫助學生充分認識新中國17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2)“‘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一目,這一目內容有關的歷史資料較多,可以事先讓學生搜羅充分的信息資料,結合教材內容,設計問題:文革期間教育受到極大破壞,你有沒有資料可以拿出來講一講(比如,看過的歷史材料,自己家的老一輩講過的或是他們親身經歷過的)?具體的經過只需要依據教材闡述即可,在闡述時,可以借助一些圖片、文字或影視資料,以提高學生的興趣。
(3)“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一目,是本課的重點,建議教師補充資料重點講解鄧小平對教育提出的“三個面向”和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兩大戰略措施。同時充分利用教材中有關資料或是從報刊新聞介紹中了解到的信息,啟發思維,引起求知的興趣。例如:河北石家莊美術職業學校學生做根雕、山東平度山區的希望小學學生上計算機課的圖片展示等可以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取得的重大成就。有條件的學校可結合本課內容放映一些我國教育成就的錄像片或幻燈片,以增強直觀性。
教學設計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預設
導入 從執教者家庭中三代從教的故事說起 教師描述,學生感受 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興趣
明確學習任務 提出“如何面對歷史”的方法:親近歷史,理解歷史,感悟歷史 教師闡釋,學生感受 引起學生對認識歷史途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