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第3課《促進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三單元 第3課《促進民族大融合》教案一、教學目標目標
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經濟的復蘇和繁榮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的表現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會在經濟、政治、風俗習慣的變化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歷史意義在于促進了北方以鮮卑族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閡,為國家由分裂到統一奠定了基礎。培養(yǎng)學生概括分析史實的能力和提高學生的論證和表達能力制作表格
分析圖片
問題探究改革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之一政權封建化的加速尊儒崇經,興辦學校;恢復漢族禮儀制度;采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問題探究
分析圖片孝文帝改革在歷史上影響深遠,促進了民族大融合,進而認識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數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民族的交流與融合漢族風俗習慣成為社會風俗習慣的主體;鮮卑族的文化精華融入漢族文化中分析圖片
問題探究課堂討論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和中華文明的進步;民族團結和民族統一是歷史發(fā)展的潮流二、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1.知識結構2.教材分析與建議課時安排1課時。重點孝文帝改革對政權封建化進程的作用。難點孝文帝改革對民族融合和國家統一的歷史意義。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本課教材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孝文帝改革后的影響:經濟的復蘇和繁榮,政權封建化,民族的交流與融合。這三個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三長制及租調制,把農民與土地緊密結合起來,使鮮卑的牧民轉化為農民,擴大和鞏固了自耕農隊伍,經濟得到了恢復與發(fā)展,促進了民族融合。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推動了鮮卑族統治者接受漢族先進文化與制度,如興儒學、恢復漢族禮樂制度、定官制、修律令等,大大加速了政權封建化進程。孝文帝移風易俗的改革和經濟、政治的變化又使鮮卑族等少數民族與漢族交往密切、交流頻繁,風俗習慣逐漸趨同化,漢族的風俗習慣成為整個社會風俗習慣的主體,同時鮮卑族原有的文化精華也融入漢族文化之中。建議教師通過探究問題、分析圖片和課堂討論的形式讓學生認識這三方面的相互關系,把握本課的中心和線索,進而高屋建瓴地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統一體,民族融合是中華民族形成的重要過程,孝文帝改革是促進民族大融合的一項力措,使學生體會到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加強了這堂課的思想性。本課引言是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和河南龍門石窟的佛像圖片。云岡石窟的佛像主要是北魏時期開鑿的,這些雕像共同的特征是:面相豐滿,目大眉長,鼻梁高隆,直通額際,口唇較薄,嘴角微微上翹,呈微笑之意,肩寬胸挺,軀肢渾厚健壯,神態(tài)溫靜具有偉丈夫的氣概。體現了原始佛教的特點。而龍門石窟的佛教造像面容清瘦,褒衣博帶,性格爽朗,風神飄逸,從側面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效果。建議教師以課本圖片和下載兩石窟具有代表性作品圖片為素材,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閱讀引言內容。問題一:通過這些圖片,你從中獲得哪些歷史信息?問題二:這些作品的藝術風格有何不同?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本課學習。第一目“經濟的復蘇和繁榮”教師可提示學生注意經濟發(fā)展的表現及概括其原因,體會孝文帝改革后對鮮卑族等少數民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變化的影響。1.農牧業(yè)的發(fā)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荒地得到更多地開墾,糧食產量提高,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提高,興修水利,經濟作物的種植和畜牧業(yè)的發(fā)展。其原因一:政府政策的調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長制和租調制;二是民族大融合的影響;三是農業(yè)生產力的發(fā)展包括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進步,水利設施的興修等。2.手工業(yè)的成就。建議教師先讓學生觀察圖片和閱讀教材對圖片的解釋,然后歸納手工業(yè)發(fā)展的表現在:民間、官府手工業(yè)生產日益活躍,絲織業(yè)較大發(fā)展,北方青瓷的出現。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農業(yè)、商業(yè)的發(fā)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3.商業(yè)活動的活躍。建議教師通過學生看圖片和閱讀【學思之窗】的內容,概括商業(yè)的主要表現是洛陽市場繁榮,貨源充足,交易活躍,商人實力雄厚;與朝鮮半島諸國、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國家都有貿易往來。其原因是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孝文帝鑄造銅錢,重視和支持商業(yè)的結果。北魏的貴族的大都經商,一方面說明了商業(yè)的活躍,另一方面說明鮮卑族接受了漢族的生活方式,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第二目“政權封建化的加速”鮮卑族經濟的轉型,推動著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封建化的加速,統治者接受了漢族先進文化與制度,對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教材從尊儒崇經,興辦學校;恢復漢族禮樂制度;采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三個方面說明。1.尊儒崇經,興辦學校。儒家文化是漢文化的主體,儒學既重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又重內在道德的自律,維護了封建統治和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教材介紹了從孝文帝從小熟讀儒家經典,建孔廟并親自祭拜,起用儒家人士,興辦太學,教授儒家經典,培養(yǎng)人才的史實。2.恢復漢族禮樂制度。所謂禮樂制度是周代最早對“禮”(祭祀、朝食等儀式)和“樂”(伴隨“禮”進行的樂舞)作出規(guī)定的制度,是對宗法制和等級制的強調和固定。孔子對禮樂制度加以系統的理論說明,提出“仁”的理念,高揚仁愛與和諧的思想,用以提升和深化已有的禮樂文化,使禮樂文化進一步成為禮儀文化,歷代統治者沿用這一制度來維護統治。教材介紹了孝文帝制定各種禮儀制度,廢置鮮卑族的祭祀禮儀,改用漢族的祭祀禮儀,加速了政權的封建化,最終維護鮮卑族的統治。3.采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教材介紹了孝文帝仿漢官制,制定北魏官制。修律令,廢除一些帶有奴隸制成份的落后殘酷的法律,保證了漢化政策與制度的施行。教學建議:教師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自己歸納孝文帝政權封建化的措施。然后分組討論:政權封建化加速的背景?教師在總結中講清封建化、禮樂制度的概念,師生通過互動答疑完成本目任務。第三目“民族的交流與融合”孝文帝改革適應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反過來,又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教材首先敘述了孝文帝改革的影響,特別指出改革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其次說明鮮卑族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促使風俗習慣的改變,漢族風俗習慣成為整個社會生活習慣的主體。同時,鮮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漢族文化之中。(一)民族的交流與融合1.生活習慣的漢化。教材主要介紹鮮卑族經濟方式的變化,鮮卑族的勞動者變成農民,貴族轉化為地主。生活習慣也發(fā)生了變化,漢族風俗習慣成為整個封建社會風俗習慣的主體。2.鮮卑族優(yōu)秀文化的融入。民族融合的過程是各民族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過程,而不是鮮卑族文化的完全喪失。教材從鮮卑族畜牧業(yè)生產經驗、服飾、風俗、食物等方面證明了鮮卑族文化精華融入了漢族文化之中。(二)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意義教學建議:通過討論探究問題,讓學生理解民族融合的實質,正確認識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是像滾雪球一樣發(fā)展的,少數民族和漢族一起共同締造了中華文明,樹立民族團結、民族平等的意識;聯系以前的課程,理解改革是歷史發(fā)展的動力,自覺樹立改革意識。最后,總結孝文帝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的情況下積極地、主動地、徹底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鮮卑族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社會制度封建化、生產方式農業(yè)化、風俗習慣漢族化,從而有利于北方經濟的發(fā)展,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加強了民族大融合,為國家結束分裂、走向統一和封建社會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孝文帝是我國少數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三、教學設計與案例1.教學設計教師以課本圖片和下載兩石窟具有代表性作品圖片為素材,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閱讀引言內容。問題一:通過這些圖片,你從中獲得哪些歷史信息?問題二:這些作品的藝術風格有何不同?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本課學習。第一目“經濟的復蘇和繁榮”。教師應先對社會經濟作一定闡釋:經濟是指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進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活動,以及由此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古代社會經濟可分為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等門類。歷史的發(fā)展歸根到底受經濟發(fā)展,主要是生產力的制約。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經濟。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做表格歸納經濟發(fā)展的表現,結合教材的圖片、閱讀【學思之窗】的內容分析其原因和歷史作用。第二目“政權封建化的加速”。教師提問學生:經濟的復蘇和繁榮的歷史作用?后總結:經濟的復蘇和繁榮推動了民族大融合,生產方式的變化促使統治者更加徹底的政治改革來適應經濟轉型的需要。導入本目學習,教師應對封建化進行闡釋:封建化就是鮮卑族奴隸制統治模式向漢朝封建制統治模式的轉化。讓學生歸納政權封建化加速的措施,分組討論每一項措施的影響。第三目“民族的交流與融合”。教師提出問題,問題一:生活習慣漢化的表現?舉例說明;問題二:通過閱讀教材的圖片(《漢人胡食畫像磚》),歷史上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鮮卑民族消失了,鮮卑文明是不是也徹底消失在歷史的煙霧中?從中得到什么啟示?問題三: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意義?聯系前兩節(jié)內容,孝文帝是蓋世英雄還是千古罪人?你認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商鞅變法相比,改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商鞅變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結果,思考改革成功需要什么條件?2.教學案例案例一 在導入新課時,用計算機或幻燈展示圖片圖片1:云岡石窟的第六窟的圖片:云岡石窟創(chuàng)建于公元450年,魏孝文帝令沙門統曇曜開鑿5個大石窟(第16~20窟),后人稱為曇曜五窟。最大的是第6窟(魏孝文帝時開鑿),由地面到窟頂高達20公尺,中央直立一個寬約60平方米的大塔柱,上連窟頂,整個塔柱和洞壁嵌滿了大小佛龕和多種裝飾,找不出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隙。云岡石窟大部分是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前的作品。佛像的形狀一般是厚唇、高鼻、長目、寬肩,有雄健的氣概,體貌表現了少數民族的特征。圖片2:龍門石窟圖片:主要是北魏時期開鑿的作品。古陽洞等。由于孝文帝遷都后,大力推行漢化,此時的雕像一改云岡時期的風格,服飾、裝飾,甚至人物體形面貌等處,都帶有明顯的漢族文化的特征。案例二 用實物投影和幻燈片展示(《洛陽伽藍記》卷二《城東》)南梁大臣陳慶之的一段話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識,口不能傳。所謂帝京翼翼,四方之極。始如登泰山卑培,涉江海者小湘、沅。北人安可不重?這段話展示了北方經濟的復蘇和繁榮,也說明了鮮卑統治者接受了漢族先進的文化與制度,進一步加強了民族融合。由此導入“政權封建化的加速”的學習。案例三 今天我們吃著烤羊肉串,徜徉在云岡石窟中,遙想當年鮮卑人叱咤風云、橫掃天下的氣勢,他們作為單一的民族消失了,從這個角度上說孝文帝或許被稱為歷史的罪人,但孝文帝的改革順應了民族融合的大趨勢,推動以鮮卑族為中心的北方少數民族的漢化進程,為中華民族注入了新鮮血液,鮮卑族及鮮卑文明在一個民族大家庭里也得到了永生。我們又誰能說得清自己身上是否流淌著鮮卑族人的血液?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凝聚力就是來自于歷史上無數次的民族融合。下面結合孝文帝改革的三節(jié)內容,談談你對孝文帝改革的評價?四、問題解答【學思之窗】北魏的貴族大都經商的事實,說明了什么問題?解題關鍵:商業(yè)繁榮,市場活躍,物品豐富,商人多且實力雄厚。思路引領:商業(yè)繁榮;鮮卑族以前沒有商品經濟,以物換物。答案提示:北魏商業(yè)繁榮,商品經濟深入人心;鮮卑族逐漸漢化。【探究學習總結】(一)本課測評1.北魏孝文帝實施改革后,北魏的社會經濟出現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對北魏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又具有什么樣的影響?解題關鍵:經濟的轉型及社會歷史的發(fā)展的影響思路引領:農業(yè)恢復、發(fā)展推動了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活躍,經濟的變化對政治、民族融合影響巨大。答案提示:社會經濟的變化農業(yè):荒地得到開墾,糧食產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術提高,畜牧業(yè)發(fā)達。手工業(yè)活躍:民間和官辦手工業(yè)發(fā)展快,絹布產量增加且工藝精湛,北方青瓷出現。商業(yè)活動活躍:洛陽出現許多大市場,貨源充足,交易活躍,對外貿易遠達西方國家。影響:經濟的變化推動了鮮卑族的游牧經濟向農耕經濟的轉型,增加了國家收入;經濟的變化促使孝文帝進一步接受漢族先進文化與制度,加速政權的封建化進程,鞏固了封建統治;經濟的變化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使鮮卑族等少數民族成為漢族一部分,為中華民族注入了新鮮血液。2.為什么說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歷史意義在于它促進了中國北方地區(qū)的民族大融合,并為隋唐時期國家重新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解題關鍵: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南北分裂的原因思路引領: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目的、主要內容、意義。民族矛盾是南北分裂的主要原因。答案提示: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尖銳的情況下為發(fā)展生產,鞏固統治而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經濟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調制,農業(yè)成為經濟的主要成分,使游牧為主的鮮卑族變?yōu)檗r民,促進了經濟的復蘇與繁榮;政治上遷都、實行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設立三長制,采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這些措施加強了國家管理,鞏固了統治,團結了漢族地主,有力地推動了政權的“漢化”。文化和風俗習慣上全面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移風易俗。這些措施促進了鮮卑族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加強了民族的交流與融合。孝文帝改革使鮮卑族最終融于漢族之中,有力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fā)展。同時,南北之間民族隔閡的消除,北方經濟的繁榮,為隋唐時期國家的重新統一奠定了基礎。(二)學習延伸略單元學習小結一、重要概念簡釋【均田制】北魏時期實行的國有和私有相結合的封建土地制度。主要內容是國家把荒地分給丁男露田40畝,婦女20畝;丁男受桑田20畝。露田在農民60歲免課賦或身死時歸還政府;桑田傳給子孫。地主按級別也分給公田。均田制的實行,把農民與土地結合起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調動了農民積極性,有利于農業(yè)的發(fā)展和社會的穩(wěn)定。同時推動著鮮卑族經濟的轉型,加強了民族大融合。【三長制】北魏的基層行政組織制度。為配合均田制的實行,北魏統治者規(guī)定:五家立一鄰長;五鄰設一里長;五里設一黨長。它的職責是檢查戶口,征收賦稅,征發(fā)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它的推行,健全了縣以下的地方基層政權,完善了國家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體制,保證了國家對人民的控制,鞏固了北魏的統治。【“漢化”措施】北魏統治者實行的推動鮮卑族向漢族同化的措施。孝文帝基于對漢族先進文化優(yōu)越性的認識和鞏固統治的需要出發(fā)而自覺主動地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通過這些措施,從生產、社會制度、風俗習慣等全面接受漢族文化,大大促進了民族融合,為結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礎。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fā)展。【遷都洛陽】為加強對中原地區(qū)的統治,減少改革的阻力,孝文帝決定把首都從經濟落后、地理環(huán)境偏遠的平城遷往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洛陽。孝文帝克服阻力,設巧計遷都。遷都洛陽,為孝文帝進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礎。二、歸納與總結【單元內容小結】5世紀,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當時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統治者面臨著嚴重的統治危機。為緩和民族矛盾,發(fā)展生產,鞏固統治。基于對漢族文化優(yōu)越性的認識,北魏統治者孝文帝自覺地、主動地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主要內容為實行官吏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恢復漢族禮樂制度,采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遷都洛陽,移風易俗;尊儒崇經等。改革推動了北方經濟的復蘇與繁榮;爭取到了漢族地主階級的合作與擁護,鞏固了北魏的統治;改革使鮮卑族全面漢化,消除了民族隔閡,推動了鮮卑族為中心的北方少數民族的大融合,為國家重新統一奠定了基礎。同時,鮮卑族等少數民族的文化精華也融入漢文化中,為隋唐封建社會的繁榮創(chuàng)造了條件,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發(fā)展。三、歷史感悟(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