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倒幕運動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第2課 倒幕運動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課標要求
了解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目標:
1、“尊王攘夷”:識記尊攘派、高杉晉作、“奇兵隊”尊王攘夷運動的失敗。
2、倒幕運動的興起:識記“維新三杰”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倒幕根據地西南四強藩;“大政奉還”。
3、戊辰戰爭:識記“王政復古”、“辭官納地”;伏見、鳥羽戰役;“戊辰戰爭”。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比較、問題探究,理解“尊王攘夷”運動為什么會發展為倒幕運動?倒幕武裝迅速打敗幕府軍隊的原因?
2、通過問題探究、圖表分析和比較,分析倒幕運動的成功和明治政府的成立對日本近代化乃至亞洲的影響。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民族危機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會激發、增強國民潛在的愛國主義熱情。
2、體會時代風云人物的魄力、人格魅力、堅韌毅力等品質。
3、伏見、鳥羽戰役是明治維新的轉折性戰役,使學生認識到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尊王攘夷”為什么會轉變為“武裝倒幕”? 倒幕武裝為何能迅速擊敗幕府?
難點:西南強藩為什么成為倒幕運動的根據地?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節教材主要介紹黑船事件以后,面對西方勢力入侵,國家主權逐步喪失,社會經濟危機日益嚴重,以中下級武士為主的日本社會各階層不滿幕府的對外軟弱妥協,對內的恐怖鎮壓,掀起“尊王攘夷”運動。但此時尊攘派重心是在“攘夷”,還寄希望于幕府實行改革,實現富國強兵,沒有明確提出推翻幕府統治。1863年幕府發動政變后,尊攘派被清除出京都,支持倒幕派的長州藩在內外壓力下被迫屈服,“尊王攘夷”運動終結。指望幕府改革,實現富國強兵已不可能;而且尊攘派也認識到盲目“攘夷”并不可取,尊攘派轉變為倒幕派,西南強藩成為倒幕運動的根據地。在倒幕派的壓力下,幕府“大政奉還”。幕府表面上結束統治,實際上仍控制國家政權。為真正取得國家的領導權,倒幕派發動戊辰戰爭,持續一年半的戊辰戰爭,使幕府名實俱亡。日本進入明治時期,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為在日本實行一系列的資產階級改革準備了條件。
★教學過程及要點:
〔新課導入〕采用故事導入法:
1861年6月初,時值太平天國革命正處于高潮中,有一位日本人逗留在上海,他親眼目睹了中國政局的變動,也看到了外國艦炮的厲害。他感慨地說:清政府之所以衰敗,乃在于其不識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即不造能闖過萬里波濤之軍艦,也不造能防御敵人于數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國志士所譯之《海國圖志》絕版。因循茍且,空渡歲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說。該年8月,他一回到長崎,就自作主張匆忙代表本藩與荷蘭商人草簽了購買軍艦的協定,這不僅為藩里拒絕,還被傳為一時笑柄。這位日本人是誰呢?他就是日本尊攘派和倒幕派的著名領導人高杉晉作。
由此進入新課學習。
一、“尊王攘夷”:
1、興起的原因:暗殺井伊直弼的“櫻田門事件”(1860年)。
1858年6月,井伊直弼出任在幕府中掌握實權的大老一職。井伊直弼主張對內加強幕府的專制權力,對外妥協。當時,幕府將軍德川家定病重不能理政,井伊直弼掌權后,幕府的統治更加反動。對外,井伊直弼上臺后不久就同美國簽訂了友好通商條約及其附件,出賣日本的利益取得西方國家的支持;對內,先是罷免了幕府中主張改革的官員,還以將軍的名義打擊主張改革的大名;不久,井伊直弼大肆迫害反對派,很多改革派領袖遭到處罰,或被免職、幽禁、流放,有的甚至被處死。前后共有一百多人入獄,死者達四分之一。因為當時天皇的年號是“安政”,故這次迫害事件在日本歷史上稱為“安政大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