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倒幕運動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為了反抗井伊直弼的高壓政策, 1860年3月24日上午8時,來自水戶和薩摩藩的18名武士利用井伊直弼登城的機會,在江戶城的櫻田門外,對井伊直弼發動了襲擊,盡管有60名警衛保護,井伊直弼還是被砍下了頭。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櫻田門事件”。
發動“櫻田門事件”的武士們宣布,他們的目的并不是反對幕府,只是為了清君側。從此,以中下級武士為主體、有地主、富農、商人和手工工場主參加的“尊王攘夷”運動開始了。
2、興起:尊攘派與“尊王攘夷”
概念:“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趕走外國侵略者。尊王攘夷運動的參加者被稱為尊攘派。
1860年,井伊直弼被暗殺后,以中下級武士為主體、有地主、富農、商人和手工工場主發動了“尊王攘夷”運動。尊王攘夷思想本源于中國朱熹“攘夷狄以尊周室”的學說,19世紀開始流行于日本有識之士的著述中,目的是加強幕府統治。到“安政條約”簽訂后,尊王攘夷思想成為下級武士反對幕府的指導思想,他們與手工工場主、商人、新興地主相結合,形成了勢力強大的尊王攘夷派。尊攘派志士制造了多起反對外國人的事件,并用恐怖手段襲擊幕藩首腦人物,試圖通過這些行動給幕府施加政治壓力。
實質:尊攘派是為“攘夷”而尊王,“攘夷”是中心口號,中心活動
3、參與階層:
領導者:中下級武士
支持者:不滿幕府統治的大名
響應者:富農、手工場主和商人等。
【合作探究1】領導明治維新的為什么不是資產階級而是中下級武士?
1868年幕府統治被推翻后,明治天皇政府實行明治維新。改革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并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但這場改革不是由資產階級而是由中下級武士領導,其主要原因有:
(1)是由日本特殊的歷史條件決定的。改革前夕,日本資本主義關系遠遠沒有成熟,資產階級剛剛誕生,人數少,經濟力量薄弱,因而沒有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外國資本主義突然入侵,造成日本的民族危機。這就使得國內能量最大的一個集團──中下級武士倉促之間擔任了革命領導者的角色,先領導倒幕力量推翻了幕府統治,然后又推動明治政府進行了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2)中下級武士大多數資產階級化了,他們最關心日本的資本主義前途和國家的命運。隨著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武士等級內部的分化日益加劇,隨著武士等級的貧困和衰落,封建的等級制度遭到了嚴重破壞,大批中下級武士的實際階級地位發生了變化,部分中下級武士的社會經濟地位和世界觀逐漸向資產階級方面轉化,成為尚未成熟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的代言人,他們關心國家的命運,更關心日本的資本主義前途。
(3)日本武士從來就是一個壟斷文化的階層,他們中間的大多數人接受了西方資產階級思想。腐朽的幕府統治,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機,特別是中國人民在鴉片戰爭后遭受的悲慘命運,使日本的一些先進人士擔憂祖國的前途,考慮國家的出路。他們認識到:為了挽救日本的民族危機,必須推翻腐朽的幕府統治,必須仿效西方國家,實行開國進取政策,以實現富國強兵。
(4)中下級武士大多有豐富的政治斗爭經驗和政治才干。他們早在各藩的改革中嶄露頭角,其中有一大批有勇氣、謀略和膽識的活動家和組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