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倒幕運動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②倒幕派加緊倒幕運動的準備;
由于幕府準備向法國貸款購買武器裝備,聘請法國教官改編訓練幕府軍隊,促使倒幕派加緊倒幕運動:在聯絡更多的反對幕府的藩參與倒幕運動的同時,密切同英國的關系,進口先進武器。
③京都朝廷的支持
長州及薩摩藩的倒幕派為推翻幕府,朝著“舉兵倒幕”方向邁進。其他各藩也有主張武力倒幕的志士活躍。1866年的12月,不滿15歲的明治天皇即位,傾向于倒幕的巖倉具視等人掌握了京都朝廷的實權。1867年10月,薩摩、長州、安藝三藩討幕派在京都召開秘密會議,決定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義武裝倒幕。他們一方面擴充兵力,另一方面秘密同天皇取得聯系,準備發動宮廷政變,把德川將軍趕下臺去。京都的朝廷也以天皇名義頒布了討伐幕府的密詔。
(2)經過:1867年10月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把政權還給了天皇,標志著持續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統治結束。
第二次征長戰爭之后,幕府已失去統治日本的能力。土佐藩的維新志士坂本龍馬極力提倡“大政奉還論”,大政奉還的主要內容是“要求幕府把政權交還給朝廷”,“設立上下兩個議會”,“訂立憲法”等。土佐藩的前藩主山內豐信認為新立法機關的首長應仍然由將軍擔任,于是他便寫了一封“大政奉還論建白書”呈給幕府。當德川慶喜收到這封《大政奉還論建白書》后,便一口答應大政奉還的要求,因為幕府可以籍著大政奉還重新掌握統治日本的權力。10月24日德川慶喜假意向朝廷提出辭職,將政權交還明治天皇,企圖在形式上讓天皇執政,而自己在天皇之下掌握實權,史稱“大政奉還”。
三、戊辰戰爭:
1、起因:
(1)根本原因:“大政奉還” 后,幕府實際上仍控制著國家大權,倒幕派為真正取得國家領導權
大政奉還后,朝廷下令各藩主馬上前來京都共商國策,可是只有幾個藩主上京,其他絕大多數的藩主都按兵不動,因為他們不太清楚大政奉還是什么一回事,以免得罪幕府。如果再這樣下去,朝廷只可要求幕府暫時繼續掌管政權,因為朝廷收回政權,卻命令不到全國各藩主。而倒幕派的薩摩藩及長州藩認為在這情況下,只有以武力推翻幕府政權,新政府才能順利成立。
(2)直接原因:1868年,京都政變(王政復古)后,倒幕派強迫幕府“辭官納地”,德川幕府準備武力反擊
1867年10月奉還大政后,巖倉具視、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等討幕派,抑制土佐藩的“公議政體論”,于12月9日(陽歷翌年1月3日)毅然實行政變,廢除攝政、關白、幕府;設總裁、議定和參與三職;進而發布《王政復古大號令》作為施政方針,并把一切恢復到神武創業之初作為新政的理想。當天夜里討幕派召開小御所會議,壓倒山內豐信、松平慶永等公議政體派,做出要德川慶喜辭去內大臣職務和沒收其領地的決定。倒幕派為了要找到討幕的藉口,因此,薩摩藩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與朝廷公卿巖倉具視便決定于1868年1月3日發動政變,由明治天皇宣布“王政復古”,廢除幕府,并命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他們知道德川慶喜絕不會交出首長之職位,更不會把德川家所屬的領地納給天皇。于是便可以德川慶喜違抗圣旨為理由,名正言順地發動討幕之戰。
德川慶喜眼見自己在京都兵力不足,只好假裝同意會議的決定,但須與老中們商量過后才可答覆朝廷。另一方面為了避免與倒幕派在京都發生武力沖突,德川慶喜只得暫時率兵前往大阪,準備以武力反擊倒幕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