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倒幕運動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倒幕成功,新政府成立以后,隨著鎮臺的設立,奇兵隊被廢止。明治2年(1869年)部分隊員爆發離隊騷亂,并包圍了山口縣廳。騷亂的主事者大樂源太郎后來逃亡九州久留米,密謀再次起事,但遭到木戶孝允武力鎮壓,大樂以下130余人全部被處以極刑。也有說法稱,部分奇兵隊參加了農民起義,甚至涉足明治初期的士族叛亂
【備課資料2】高杉晉作
1839.9.17~1867.5.17,日本幕末時期的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長州尊王討幕派領袖之一,奇兵隊的創建人。幕府末期尊攘、倒幕運動的志士。
1852年,他始就讀于藩校明倫館,并十分喜歡和精通劍術。1858年,晉作到江戶幕府學校昌平潢去深造。1860年,晉作與山口町奉行井上平右衛門的次女雅子結了婚,并進入軍艦教授所學習航海術。不久,他又到東北地方去游學,先后會見了會澤安,加藤有鄰,佐久間象山和橫井小楠。在旅行中,他開闊了眼界,特別是欣賞佐久間象山批判幕府、倡導開國的主張,并吸收了橫井小楠鼓吹開國,富國強兵的思想。他開始批判舊學(儒學與國學),提倡實學,熱情地學習和傳播洋學,開始邁上了向西方資產階級文明學習的道路。
1861年,藩主允許晉作到海外視察,并于次年派往中國。6月初,“千歲丸”駛抵上海,當時太平天國革命正處于高潮中。晉作在上海逗留的兩個月里,采取一切可能的辦法觀察中國形勢。逗留期間,五代友厚對晉作說:“盡管太平軍有超人之勇,但在少數英法軍隊面前遭到慘敗,今后是新式大炮和軍艦的時代!睍x作深以為是,并邀友厚一起去觀看新式大炮。他認為:清政府之所以衰敗,乃在于其不識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即不造能闖過萬里波濤之軍艦,也不造能防御敵人于數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國志士所譯之《海國圖志》絕版。因循茍且,空渡歲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說。該年8月,晉作一回到長崎,就自作主張匆忙代表本藩與荷蘭商人草簽了購買軍艦的協定,這不僅為藩里拒絕,還被傳為一時笑柄。當明治維新的勝利曙光依稀在望之時,高杉晉作因肺結核于1867年5月17日逝世于下關新地,遺命葬在奇兵隊駐地吉田,時年不足28歲。
【資料回放】高杉晉作中國之行的感受
1862年,他(高杉晉作──編者)乘千歲丸號船到達上海,親眼看到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慘狀,認為“中國人沒有控制上海的統治權,歐美人是事實上的統治者。”他指出中國衰弱的原因:“乃在于其不識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證據為,彼不造能闖過萬里波濤之軍艦,也不造能防敵于數十里之外的大炮,彼國志士所譯之《海國圖志》等亦均絕版,徒然提倡固陋之說。因循茍且,空度歲月,……故由此而至于衰微也”。他認為日本只有堅決反對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國之覆轍”。這就加強了他要為日本民族獨立斗爭的決心。他于1862年8月歸國,立即成長為長州攘夷派的急先鋒。 ──《明治維新史》,伊文成、馬家駿主編,遼寧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6頁
5、終結:
(1)原因:高杉晉作組織“奇兵隊”抗擊外國侵略者,幕府對尊攘派進行嚴厲的鎮壓。
(2)標志:1863年“京都政變”,次年尊王攘夷運動失敗。
1863年秋天,幕府發動兵變,把長州藩的尊攘派驅逐出京都,很多支持尊王攘夷運動的公卿和長州大名毛利父子被免職。毛利父子原想同幕府妥協,但遭到幕府拒絕。遭到拒絕的毛利父子在長州藩重用高杉晉作等尊攘派人士。尊攘派以長州藩為根據地,準備卷土重來。大約一年后,多長州藩兵進攻京都。但是,由于幕府事先得到消息,在京都集中了七八萬人作好防守準備。雙方在京都展開了激戰,兩萬八千多家房屋毀于戰火,長州兵一度攻進皇宮的哈御門,但終因寡不敵眾,被幕府兵擊退。因哈御門又稱禁門,故這一事件歷史上又稱“禁門之變”。由于“禁門之變”,長州藩和尊攘派被視為叛逆。幕府還糾集35藩兵力,征伐長州藩,這就是所謂的第一次征長戰爭,準備粉碎反幕勢力的基地,英、美、法和荷蘭等國配合幕府的運動,派軍艦炮轟長州下關的各個炮臺。長州藩面對內外強敵,只得妥協。高杉晉作逃亡,其他幾名禁門之變中的領袖人物被處死,幕府撤兵。尊王攘夷運動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