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倒幕運動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在失敗和挫折面前,許多知識分子認識到,盲目“攘夷”是行不通的。要改變日本落后的現狀,必須打倒幕府。于是尊攘派轉變為倒幕派,尊王攘夷運動演變為倒幕運動。
【合作探究2】日本明治維新前的“尊王攘夷”與中國春秋時期的“尊王攘夷”有何不同?
答案提示:(1)背景不同:齊桓公是在周天子勢力衰弱,諸侯國強大,紛紛起來爭霸時提出的;而日本的中下級武士是在西方列強勢力侵人日本,日本民族危機加劇,而當時幕府統治者卻實行對外妥協退讓,對內恐怖鎮壓的政策時提出的。
(2)含義不同:齊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的含義是擁護周王室,排斥異族;日本中下級武士提出的“尊王攘夷”是尊奉天皇,趕走外國侵略者。
(3)結果不同:齊桓公利用此口號,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日本的尊王攘夷運動失敗,后演變為倒幕運動。
二、倒幕運動的興起:
1、尊攘派變成倒幕派:
尊王攘夷運動的失敗,使尊攘派認識到:單純“攘夷”是不行的,不根本推翻腐朽的幕藩體制,擺脫封建束縛,決不能克服民族危機,建立富強國家;只有倒幕才是挽救日本的先決條件。以后,尊攘派以中國在鴉片戰爭后,因積弱而被列強宰割作為教訓,決定奮起自強。自強首先要振興工商業,實行開國,擴大對外貿易,以集中政治軍事資金。在此以前,尊攘派為“攘夷”而尊王。“攘夷”是中心口號。到了此時,根本戰略應由攘夷轉為倒幕,并為倒幕而要求“開國”,于是放棄了攘夷論。就這樣,尊攘派變成了倒幕派,這是幕末政治斗爭形勢的重要轉變。
2、領導者:
高杉晉作、維新三杰(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
3、根據地:西南四強藩(長州、薩摩、土佐、肥前)
倒幕派首先控制了長州藩,1864年12月,高杉晉作等潛返下關,發動了奪取長州藩保權力的戰爭;1865年初倒幕派獲勝,重掌長州藩權力。
高杉晉作和木戶孝允在長州進行“割據富強”的改革。改革軍制:從英國購買先進武器,組織新式軍隊;經濟上:新建了造船、冶鐵、煉油等藩營手工業工場,對外開放,擴大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積蓄倒幕的物質力量。
與此同時,薩摩藩以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為首的激進派逐漸取得了政權,走向倒幕。通過改革增強了經濟和軍事力量,成為倒幕派的新據點。隨著倒幕運動的深入,薩摩和長州日益接近。1866年1月,長州和薩摩締結軍事同盟條約。密約規定在幕府征討長州時,薩摩要協助長州,并共同舉兵反幕。11月,薩摩、長州建立經濟同盟,由此形成了以兩藩同盟為核心的舉國討幕的局面。
【合作探究3】分析西南強藩成為倒幕運動的根據地的原因?
(1)政治上:大名們不滿幕府的統治,要求改革,實現富國強兵;幕府的鎮壓政策、西方列強的加緊侵略;倒幕派掌握了藩政。
(2)經濟上:經濟發展較快,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3)軍事上:建立起了新式軍隊,購買了先進的武器。
(4)領導方面:倒幕派掌握了藩的政權,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等領導正確。
(5)群眾基礎:農民、市民等積極支持參與倒幕運動。
4、“大政奉還”:
(1)起因:
①農民和市民暴動,極大地支持、推動了倒幕運動的發展。
農民和市民暴動1860年發生43起,1865~1867年,平均每年發生55.3起,城市貧民搗毀運動,主要是反對幕藩領主和商人囤積糧食投機漲價的“米騷動”(搶糧暴動)。群眾斗爭情緒激昂,不顧幕府的鎮壓,在街上張貼寫給老中的匿名信說:“現在要么把我們消滅,要么就把米價降到3百文(1升時價7百文)。如這兩件事都不能辦到,就把全市化為焦土。”當他們被捕時,堅決果敢地向審問他們的大坂官吏指出:引起這次暴動的禍首就是將軍。大久保利通獲悉后認為:“民心已離將軍,幕府何足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