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倒幕運動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3)目的:徹底打敗幕府,真正掌握國家政權
2、經過:
1868年(農歷戊辰年)1月1日,德川幕府發出《討薩表》,以清君側為名向倒幕派宣戰,次日幕府軍和佐幕各藩的軍隊便開始由大阪出發進軍京都。戊辰戰爭爆發。
(1)伏見、鳥羽戰役(1868年1月)——關鍵性戰役
1868年1月26日,德川慶喜終於按捺不住,指揮幕府軍和會津等藩兵1.5萬人從大阪沿淀川北上,兵分兩路向京都進發。到達淀城,翌日兵分二路,一支以桑名藩兵為先鋒向京都西南方的鳥羽推進,另一支以會津藩兵為先鋒向京都東南方的伏見推進。接獲幕府揮軍北上的消息后,京都新政府派遣xx名薩摩藩兵防守鳥羽,1800名長州藩兵和300名土佐藩兵防守伏見,另有400名薩摩藩兵作為預備隊守衛設在東寺的指揮部,由西鄉隆盛統一指揮。政府軍兵力僅為幕府軍三分之一,但得到群眾擁護,士氣、裝備、訓練均占優勢。27日黃昏,幕府軍抵達鳥羽、伏見。鳥羽方面是以薩摩藩兵為主力,伏見方面則是以長州藩兵為主力。雖然新政府軍只得五千人,但新政府軍使用的是新式步槍,結果幕府軍被擊退。一月二十九日幕府軍打算撒回淀城再伺機反擊,不料,淀城的藩兵卻見風轉舵,拒絕讓幕府軍進城。幕府軍只好繼續南行,打算會合據守在淀川西岸的津藩藩兵來對抗新政府軍的追擊,可是津藩藩兵同樣背叛了幕府,竟然向幕府軍炮擊。加之政府軍奮勇迎擊,并利用夜暗主動出擊。經激戰,幕府軍于次日被迫撤退。政府軍乘勝追擊,奪取淀城,進逼八幡。德川慶喜乘軍艦從大阪逃回江戶(今東京)。士氣低落的幕府軍幾經艱難才回到大阪。德川慶喜深知大阪城守不住,便偷偷乘坐軍艦逃回江戶。
(2)討幕軍進攻江戶,幕府不戰而降。
德川慶喜逃回江戶后,幕府內分裂成“恭順派”和“主戰派”。德川慶喜最后接受了恭順派的主張,解雇了支持“主戰派”爭取法國援助進行決戰主張的法國軍事教官歇多萬。甲州、信州鎮撫的失敗,徹底打破了幕府主戰派的一切幻想。3月14日,幕府的恭順派終于和官軍達成江戶“無血開城”的協議,規定幕府交出軍艦和一切武器,德川慶喜去水戶“謹慎”(實為幽禁),讓田安龜之助(后改名為德川家達)繼承德川家,仍給靜岡土地70萬石。至此,統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名實俱亡。4月21日,東征大總督熾仁親王進入江戶,把舊將軍府改為大總督府。不久,這座將軍的居城,將成為日本的新首都。不甘心失敗的反動武士組織了一支擁有兩千人的名為“彰義隊”的反新政府武裝,擁立輪王寺宮(皇族主持)以上野寬永寺為據點,串通德川幕府殘余勢力繼續同明治政府為敵。5月15日,在上野之戰中,彰義隊被大村益次郎指揮的官軍包圍擊潰。倒幕派的反攻取得了完全勝利。
(3)結果:徹底打敗幕府,日本進入明治時期,1869年遷都東京。
【合作探究4】分析倒幕武裝迅速打敗幕府軍隊的原因。
答案提示:國內:幕府統治不得人心,遭到廣泛痛恨;更多大名與幕府決裂,參與倒幕戰爭;三井等大商人開始向新政府提供更多財政支持;人民群眾痛恨幕府,支持政府軍作戰;新政府廢幕府苛政,減租減稅獲得人民支持;政府軍作戰目標明確,士氣旺盛。
國際:西方列強宣布中立;英國商人把大批武器賣給倒幕派。
★教學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