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民教育事業的發展教案
6. 出示知識結構表,完成“蓬勃發展篇”的知識歸納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了解1977年高考中的一些生動故事。
設問:請同學談談你為什么考大學?師生對話。
教師引導學生了解當時的青年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黨中央和政府對教育的重視深得民心
設問:請學習小組交流討論,如何理解“三個面向”這一新時期的教育指導方針?師生對話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話了解新時期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學生了解恢復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撥亂反正的重要標志之一。同時初步認識當時黨中央和政府與民眾的積極互動推動了教育重新走向春天
學生理解“三個面向”,認識其深遠意義
學生主要了解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和“依法治教”的重要史實和認識“科教興國”的意義。
學生形成對前17年教育的整體了解和認識
過渡 在初步了解和認識共和國教育發展的歷史后,我們回到課堂開始提出的任務。設計訪談活動方案。
學習小組活動 請學習小組圍繞“三代人眼中的教育”這一主題,設計一個訪談活動的方案。主要設計訪談對象的年齡、職業和一個訪談問題 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方案設計。完成后請各小組發言進行交流。師生對話,教師作簡要點評 學生初步了解設計訪談活動方案的一些方法
總結 出示兩段話:
1.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為一流的國家。——(xx年7月18日)
2.我們留下一個什么樣的世界給子孫,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給世界留下什么樣的子孫后代
——《世界教育報告》(1990年) 教師指出:共和國的教育發展任重道遠;無論國家還是世界,教育都是值得我們付出努力和足夠憂患的事業。
學生共同朗讀兩段話 學生進一步體驗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閱讀思考問題:
1、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重視教育的措施有哪些?取得哪些成就?
2、“文革”對教育事業有哪些嚴重沖擊和破壞?
3、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有何重要意義?
一、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興辦
1、新中國文化教育方針:
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
2、新中國教育方針和政策的重要內容:
向工農和工農子女“開門”
(1)措施
①開展掃盲和工農識字教育
②學校優先錄取工農子女入學
(2)意義
使數千萬工農干部、勞模、產業工人受到比較正規的中等和高等教育。
3、新中國教育的性質:
為人民服務(1954年憲法)
4、1957年人民教育事業的指導方針: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5、兩種教育和兩種勞動制度
⑴兩種教育制度
①全日制學校
②半工半讀學校
⑵兩種勞動制度
①工廠機關八小時工作
②半工半讀工作
⑶作用
為普及教育、改變教育脫離生產實際和發展職業教育,提供可貴的指導。
6、教育改革(20世紀50年代后期)
①管理體制:加強地方對教育的領導
②辦學體制:多種形式辦學方針
③高等教育逐步發展
7、文革前的教育
成就:初步形成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
意義:奠定教育持續發展的基礎,培養大批經濟建設的新生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