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五 現代中國的文化與科技
(2)78年 大會和 全會的召開,迎來科學發展春天。
(3) 年中央發出《 》,進行科技體制改革。2.提出: 年,鄧小平明確提出“ ”。3.意義:反映了時代特點,概括了科技作用,成為“ ”理論基礎,是 重要組成部分。三、走走向世界 :1.原因:(1)“ ”戰略的實施,(2)科研工作者的努力,(3)科技規劃的實施(即 計劃, 計劃)。2.成就:(1)核技術 方面: 不斷發展并和平利用。①84年成功發射第一顆 衛星。隨后,第一顆 衛星升空。(2)空間技術領域 ②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 技術和“ ”技術的國家之一。③從 年開始,中國進入國際衛星發射市場。①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發射 。(3)運載火箭方面: ②99年以來成功運用長征2號系列運載火箭進行5次“ ”號飛船發射與回收試驗。③xx年在甘肅酒泉成功發射了“ ”載人宇宙飛船(宇航員 )(4)信息技術領域:①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臺每秒向量運算1億次的 計算機系統。②xx年研制出運算速度可達每秒1.027萬億次的 計算機。(5)生物工程領域:相繼完成國際人類基因組合作計劃中 任務和 工作框架序列圖。★☆探究一:新中國成立后,科學技術發展的原因★☆探究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提出及意義★☆探究三:怎樣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科學論斷?教師參考一、起步:1.歷史背景:科技基礎薄弱;社會環境動蕩。2.政府措施:⑴建立發展方針:自力更生。⑵成立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國家科技委。⑶壯大科研隊伍:歸國“游子”(列舉五人);政府培養。⑷編制遠景規劃:56年編制《十二年科技發展遠景規劃》,重點發展尖端科技。3.重大成就:⑴國防科技:①1958年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建成。②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③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④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預定軌道。⑵醫 學:196年5首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⑶農 業: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的秈型雜交水稻。4.地位:集中代表中國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強了綜合國力,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二、發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提出):1.背景:⑴文革使科技受挫,鄧小平提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