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五 現代中國的文化與科技
⑵78年全國科學大會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迎來科學發展春天。
⑶85年中央發出《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進行科技體制改革。2.提出:1988年,鄧小平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3.意義:反映了時代特點,概括了科技作用,成為“科教興國”理論基礎,是鄧小平理論重要組成部分。三、走向世界:1.原因:⑴“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⑵科研工作者的努力,⑶科技規劃的實施(即863計劃,火炬計劃)。2.成就:⑴核 技術 方面:核武器技術不斷發展并和平利用。⑵空間技術領域 ①84年成功發射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隨后,第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升空。 ②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和“一箭多星”技術的國家之一。 ③從90年開始,中國進入國際衛星發射市場。①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發射遠程運載火箭。⑶運載火箭方面: ②99年以來成功運用長征2號系列運載火箭進行5次“神舟”號飛船發射與回收試驗。 ③xx年在甘肅酒泉成功發射了“神舟5號”載人宇宙飛船(宇航員楊利偉)⑷信息技術領域:①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臺每秒向量運算1億次的“銀河”巨型計算機系統。②xx年研制出運算速度可達每秒1.027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⑸生物工程領域:相繼完成國際人類基因組合作計劃中基因測序任務和水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序列圖。★☆探究一:新中國成立后,科學技術發展的原因⑴新中國成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為我國科技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⑵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進作用。⑶黨和人民政府的重視和支持。⑷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探究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提出及意義⑴提出:1988年9月,鄧小平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⑵意義:①反映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會實踐發展的鮮明特點。②是對科學技術在當代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第一位變革作用的理論概括。③作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理論基礎。★☆探究三:怎樣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科學論斷?⑴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要發展生產力,必須注重發展科學技術這個第一生產力。⑵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必須重視科學技術在國民經濟中的先導作用。⑶中國必須發展高科技,實現高科技的產業化,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⑷中國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必須從科技和教育入手。⑸包括科技人員在內的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⑹要促進科技教育的發展,必須進行經濟體制、科技體制和教育體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