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八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教案
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資本主義各國加緊在世界范圍內擴張,資本主義殖民體系逐步形成,亞非拉人民不斷開展反帝反殖斗爭。所有這些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
2、結合雨果、司湯達、巴爾扎克和托爾斯泰的文學作品說明“文學是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反映”這一論斷。
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深刻揭露了復辟后的法國封建王朝統治下社會的黑暗與墮落。
司湯達的小說《紅與黑》抨擊了法國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族的貪婪與卑劣,真實再現了波旁王朝復辟時期法國的社會狀況。
巴爾扎克的作品集《人間喜劇》痛斥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無情,揭露了金錢社會中的罪惡與丑陋,被稱為“社會百科全書”。
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深刻揭露了俄國上流社會的腐敗及道德的淪喪。
3、以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的創作風格的演變為例說明時代的變遷是影響作品風格的主要因素。
貝多芬早年生活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時代,向往民主,追求自由、平等,因而作品充滿了時代精神,蘊涵革命力量,早期作品《第三交響曲》、《第五交響曲》都以英雄為主題,激發了人們的斗志。拿破侖失敗后,歐洲封建勢力一統天下,反動的社會現實使貝多芬的后期作品開始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更多地描繪自然美景與人的心靈。《第六交響曲》就描繪了農村淳樸的田園氣息。
柴可夫斯基早年生活在俄國農奴解放運動日益高漲的年代,心中充滿了斗爭的激情,因而早期作品中充滿了樂觀明朗的情緒,如《天鵝湖》等;后期正值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反動統治的黑暗時期,因而大部分作品都表現出內心的憂郁和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如《第六交響曲》等。
4、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文學的發展有何特點?分析其成因。
特點:①歐美現實主義文學繼續發展,美國文學發展出現了“黃金時代”。②亞非拉文學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亞洲文學獲得世界承認。③文學作品反映世界文化的密切交流,更多地體現文化的共融性。④無產階級文學在世界文壇占重要地位。
成因:①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結束和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國各地區間的聯系,促進了世界各國各地區文化的交流與融合。②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開辟了無產階級文學發展的新時代。③兩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格局,深刻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鞏固練習]
一、選擇題
1、19世紀上半葉,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成就最高的是
a、德國和法國 b、英國和法國 c、法國和俄國 d、俄國和德國
2、19世紀上半葉,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是
a、霍夫曼 b、拜倫 c、雪萊 d、雨果
3、“但自由啊,你的旗幟雖破仍飄揚天空,招展著,就像雷雨似的迎接狂風;你的號角雖然中斷,余音漸漸低沉,依然是暴風雨后最嘹亮的聲音。”這些詩句的作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