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當代美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課標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為例,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美國發達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表現;比較凱恩斯主義、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經濟主張的不同;概述自杜魯門至克林頓歷屆政府所采取的主要經濟政策、措施及其得失;理解美國“新經濟”的含義、表現和認識。
(2)過程與方法:善于借助史料來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運用比較法,對一些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析,如比較里根政府與克林頓政府經濟政策的不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經濟改革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當代美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實行的政策以及取得的成就。
難點: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凱恩斯主義、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經濟主張的不同。
教學建議:
本節教材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內容:第一,發達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第二,不斷調整的經濟政策。第三,美國的“新經濟”。其中,“不斷調整的經濟政策”是新課標增加的知識點,難度較大,學生學習這段內容時,要充分利用書中的圖片、表格對有關史實加以分析理解。
一、在課前讓學生思考:羅斯福能夠連任總統的原因是什么?二戰對美國經濟造成什么影響?由此導入新課。
二、第一目“發達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主要講述三個的問題,即:(1)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鞏固和發展的原因、概況。原因有二:一是二戰期間,聯邦政府建立起龐大的經濟調節機構統管經濟,二是政府興建了大批企業。概況可結合課本第一節內容加以概括,包括“二戰后聯邦政府的經濟實力在世界經濟中占絕對優勢”等。(2)美國發達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表現、特點和實質。發達的表現在書上概括為三點,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透徹。通過與西歐的比較,歸納起特點:政府干預經濟不是實行工業國有化,而是采取一些措施提高有效需求,刺激生產。實質:美國的經濟體制仍然是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3)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作用。根據教科書內容進行提煉,同時還要向學生交代作用的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得出:①戰爭期間,保證了戰時經濟的迅速增長。②二戰結束后,美國的經濟實力在世界經濟中占絕對優勢。③伴隨著政府對經濟的調節和干預,迅速完成了從戰時經濟向和平經濟的轉變。④20世紀50年代起,美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⑤但沒有觸及私有制,政府干預反而使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進一步激化。
三、第二目“不斷調整的經濟政策”,具體講述二戰后到90年代美國歷屆政府不斷變化、調整的經濟政策及其效果。(1)二戰結束到20世紀60年代末:制定政策的理論依據和主要目標、政策措施及效果。(2)20世紀70年代:經濟狀況、理論、政策及效果。(3)20世紀80年代:理論和目標、里根政府的政策、效果及存在的問題。(4)20世紀90年代:克林頓政府實施“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經濟政策、宗旨、目標、措施及效果。
本目涉及的人物較多、新的理論名詞既多又難懂。講授時應按時序進行,利用教科書中的圖片、表格與“知識鏈接”,著重識記:杜魯門、艾森豪威爾——注重解決就業問題;肯尼迪和約翰遜——“新邊疆”和“偉大社會”;里根——交替使用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理論;克林頓——“宏觀調控、微觀自主”。分析要到位,但不能過多展開,以免加重學生負擔。對三大經濟理論(凱恩斯主義、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理論)讓學生通過比較加以理解。讓學生認識:二戰后美國經濟政策的不斷變化和調整實際上是對新政的繼承和發展的觀點。本目內容還可用列表法講授,按時期、政府、模式(理論)、政策措施、作用幾項將所授內容入表,形成知識網絡,簡明扼要,學生容易識記。